第00005版:百姓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无标题

    被公认为全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

    146岁的心兰书社生机重现

    ■记者 蔡玲玲

    日前,浙江省第二届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优秀案例评选揭晓,在16项优秀案例中,我市的心兰书社图书馆榜上有名。这些案例进一步提高了不可移动文物的开放利用水平,为文物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成为文物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典范。

    146年前,心兰书社建成开放

    市区大沙堤150号,西河桥边,一座由栅栏围着的洋房式建筑,便是重新修缮后的省级文保单位心兰书社。

    心兰书社距今已有146年历史。晚清时期,瑞安教育普及伊始,习文之风日盛,众多寒门学子却苦于无书可读。1872年,瑞安社会名流许启畴,连同陈虬、陈国桢等进步开明人士,筹资创办了心兰书社。

    心兰书社和当时的私家藏书楼有明显区别,其管理模式接近现代图书馆:先贤们集资买书,又购买田地,用田地收入维持书社运营,有完整的资金链;书社还推出了“信用借阅”的新理念,免费向瑞安以及周边人士开放,每人每次限借一本,如果所借书刊在借阅时间丢失或逾期不还,即登记在册,今后取消借书资格。

    心兰书社的出现,比京师同文馆早了26年,比上海强学会“强学书藏”早了23年。据现有的文献记载以及一些专家的研究,心兰书社被公认为我国最早创建的公共图书馆,更为准确地说,是最早的公共图书馆雏形。

    4年前,修缮后重新开放

    从清末到民国,心兰书社历风雨沧桑数十年,几乎不复存在。2011年4月,心兰书社开始修缮,直至2014年9月修缮、装修完成并设立了展示功能,开始对外免费开放,每周两天。

    修缮后的心兰书社基本恢复了原貌,灰瓦白墙,前门后廊,廊间立着方柱,柱与柱顶部有拱形连接,是典型的清末民初中西合璧式的风格。书社整个平面呈“凸”字形,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占地面积280平方米。

    修缮后的书社,较好地采用了同传统协调的材料,在布展的同时保留了文物建筑原有形制。展厅布展使用可逆原则,保留了原有的地面、梁架和门窗等。展厅内的展架为独立设置的柜架,照明使用低压弱电供电照明,选择重量轻、发热量小、风貌协调、高效节能的照明设施。管线铺设尽量隐蔽,避免敷设于建筑外立面,减少与建筑本体连接点。

    2016年,心兰书社由市旧城办转为市文广新局管理。

    全年开放,心兰书社“复活”

    心兰书社要恢复原来的借阅功能,才算是有了生命力。此时已经接手心兰书社日常管理工作的王键也开始思考,如何让这座最早的公共图书馆焕发生机。

    2016年,心兰书社真正“复活”了。临街的一个明亮大房间,开辟出一个图书阅览和借阅的公共区域,心兰书社以市图书馆分馆的形式,“名正言顺”每天向市民开放。

    为了进一步复原当年心兰书社的藏书场景和氛围,王键还将心兰书社的一个空房间布置成古籍展示室,将自己精心收藏的100多册清乾隆年间至民国时期的古籍陈列在内,免费供广大市民参观。

    随着“玉海缥缃”城市书房项目的启动,2017年心兰书社成为我市首批开放的城市书房之一。不仅如此,如今的心兰书社还兼具文化驿站的功能。截至目前,这个文化驿站已经举办了近10场文化活动。王键想办法邀请我市知名人士走进书社,以讲座或对话、演出等多种形式,与市民进行文化的交流碰撞。

    “心兰书社是瑞安的文化窗口之一,是瑞安文化的宣传阵地。”王键告诉记者,心兰书社不仅要做到传承文脉,还原当年浓厚的学习氛围,还要集聚民间文化的力量,分享给并帮助到更多的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今日玉海
   第00003版:最新闻
   第00004版:最新闻
   第00005版:百姓事
   第00006版:百姓事
   第00007版:聚焦消防
   第00008版:学周刊
中考分数线前晚公布
瑞安日报 百姓事 00005 无标题 2018-6-2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