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感动
■周微燕
无数次,被朱自清先生《背影》中描绘的饱含浓浓父爱的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场面深深感动。以至于,每次教学此文,总会问学生:在生活中,你的父母有没有感动你的瞬间?
答案出奇的相似。学生统统回答:没有!
伤心之余,不觉反思:是什么原因呢?是我的课上得不够好,不足以让学生感动,还是学生不愿意回答?亦或是学生根本就是冷血,认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我改变了方式,引导学生:“感动是一种美好的情感,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感动和感恩……你们曾经被感动过或者感动过别人吗?”
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没有!”
“自己身上的没有,其他的也行。比如读到一篇文章,认识一个人,或者听到一首歌。”我继续启发孩子们。
他们的回答七零八落,但是,答案都是如出一辙,那就是:“没有!”
我的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我真的无法相信:这都是一群怎样的孩子,父母为他们付出了那么多,怎么可以说没有什么让他们感动的呢?
“真的没有什么让你们感动吗?”我不死心,还想追问。
“天天读书,周末补课,晚上自习,哪有时间感动啊?再说了,不过是日常生活小事,有什么可感动的呀!”
我的心瞬间揪成一团,“砰”一声,裂成了碎片。
孩子们啊,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若年轻的时光里,只剩下苍白的记忆,石头一般坚硬的心,那么这个世界何来那么多让人怦然心动,流泪满颊的瞬间啊?
不禁想起了儿子——
早上,传来一声:“妈,我走了!”我连忙扑到门口问:“早餐吃好了?笔带了没?书都拿了没?”回答我的声音是从楼下传上来的,我从那逃也似的脚步声里,读出了一种疏远,好像我是个絮絮叨叨,不招人待见的老妈子。仿佛与我再多呆一秒,就会凭空生出很多事端。看着自己辛辛苦苦起早做的早餐还剩了半碗,热好的牛奶也只喝了一半。这孩子,但凡有一点体谅他的母亲,理解母亲的辛苦,也不至于这样吧。更别奢望他的感恩了。
心里不由升起种种失落与落寞,习惯地走上阳台,看着他渐行渐远的背影,高高瘦瘦的身材,贝克汉姆似的发型,朝阳把他的身子拉得长长的,那么富有生机与活力。
可是,什么时候开始,孩子就与我们疏远了呢?好像就是在昨天,他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尽情汇报学校发生的大小事情,不让他说完决不罢休;好像就在昨天,他还跟在我的屁股后面,屁颠屁颠地和我一起上街呢;好像也就在昨天,他学美容的阿姨,硬要我在家让他给我“做美容”呢?……
可是……
孩子长大,好像就是一瞬间的事,台湾作家亦舒曾经无比遗憾地说:“忽然之间写方块字时手不再颤抖了,忽然之间,说话发音准确无误了。”是的,孩子渐渐长大,上了小学,读了初中,这会儿都是高中生了。时间就像魔法师,悄悄地把那个奶声奶气的小屁孩变成今天这个阳光帅气的大男孩,我们在感叹时光无情的同时,又不得不膜拜它的神奇。
可是,随年龄和个子一起成长的,不是还该有那颗会感动的心吗?不然,生活该是多么无趣和呆板啊。
如果没有了感动,世界将会变得怎样呢?我真的无法想象!
肖复兴曾在文章中写道:“我们还能不能够被哪怕一丝微小的事物而感动得流泪,是检验我们心灵的品质的一张PH试纸。”
是的,因为有了感动,我们才会更加热爱我们这个世界;才会更加理解与关爱我们的亲人;才会更加关心我们身边的每一个朋友;也因为感动,我们的灵魂会更加澄澈与透明。
如果你的心灵,刀枪不入,坚强无比,那就是一块什么也不长的盐碱地了。
晚上,儿子回来,说:“对不起,老妈!今天老师再三强调了,要提前10分钟到校,我来不及把早餐吃完。我知道你很辛苦,我保证下不为例!”说完,还朝我吐吐舌头,做个鬼脸。
心一下子就如丝般柔软。
孩子们,我知道,我没有这样的神力,把你们懵懂的心灵瞬间灌溉成沃土。在这个社会,在某些人的眼里,感动也许是一种奢侈。但是,我坚信:还有那么一些人,正在默默地为这个社会,也为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他们从来不曾想过要感动别人。只是,没有什么事情是理所当然的。我们应该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接受爱的时候也学会去爱,去感恩,世界会因此而更加纯净、更加温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