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强化评价结果运用推动质量效益“双提升”
论亩均产能 促企业转型
本报讯(首席记者 严小章)7月2日,我市6833家企业结束了一次关乎命运前途的“大考”,2018年度瑞安“亩均论英雄”信息化综合初评结果公示期结束。这些企业被评为A、B、C、C-四类企业,将适用用能、用地、用水等资源要素配置上的差别化政策。这意味着我市今年“亩均论英雄”改革进入了实质性阶段,也按下了向高质量发展进军的快进键。
我市是省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独创以“电产效益”为基础,以“电产比”“电税比”为主要评价指标,从2015年起连续3年开展工业企业效益综合评价,进行A、B、C等级评定,实行水、电等差别化政策。今年,我市将评价范围扩大到所有规上工业企业及年用电量10万度以上或用地面积1亩以上的规下工业企业及自然人工业户,基本实现了规上、规下全覆盖。
据悉,我市今年的“亩均论英雄”信息化综合评价体系更加突出亩均产出,规上企业亩均相关指标权重由去年的30%提升至60%,成为第一权重指标,而规下亩均相关指标则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首次引入了人均税收指标,成为第二权重指标。
“因为你的企业亩均税收、电税比偏低,拉低了整体综合评价,所以被列为C类企业,今年每度电费加价0.1元。”在市“亩均论英雄”综合评价办公室,工作人员陈浩鑫正在向一铸造企业负责人解释评价政策。
“是不是我提高了亩均电产比,明年就有机会被评为B类企业,那样,电费就不会被加价了吗?”得到肯定回答后,企业负责人陈先生表示,今年要加大技改投入,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亩均税收、电税比。
陈浩鑫向记者出示了这次综合评价结果名单,其中有2267家企业被评为C类,418家被评为C-类。他介绍,今年评价结果增加“C-”档,对其用电价格从原来每度加价0.1元提高到0.15元执行,并新增差别化水价政策,对C类企业用水每立方米加价15%或30%。
据了解,自2015年启动综合评价以来,我市共征收C类评价对象差别化电费6500万元,减免A类、B类企业电费5200万元、城镇土地使用税6100万元。“被评为C类或C-类的企业,特别是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企业,倘若不主动谋求转型,最终的结局只有被淘汰。”陈浩鑫说。
去年我市纳入评价企业的电产比比2015年提升了23.4%,每度37.34元;电税比提升了28.5%,达到每度1.85元。“我们通过‘亩均论英雄’矫正资源错配、低效配,杜绝‘劣币驱逐良币’,促使企业转型、技术升级、产品换代,推动瑞安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双提升’。”市经信局相关领导说, 1至5月,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7%,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6%,较2017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