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成立温州首家乡村振兴学校
首期培训班昨在市委党校开班
本报讯(记者 项乐茹 通讯员 伍邦国 实习生 林露露)“农业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通过政府的引导,把理念贯彻好才能更好地把农业做强做大,推动产业兴旺,实现乡村振兴。”高楼镇沙垟村村委会主任胡允祝说。昨天,为期两天的“乡村振兴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班(第一期)”在市委党校开班。这是市乡村振兴学校成立后开展的首期培训班,我市各村干部、各乡镇(街道)乡村振兴指导员及工作人员共计118人参加培训。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记者从市农办获悉,7月12日,市乡村振兴学校经市委常委会研究后获批成立,这是温州首家乡村振兴学校。该校将打造集乡村振兴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和实践指导于一体的综合性学习教育平台,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以满足乡村振兴人才培养需求。学校设在市委党校,市委副书记担任校长,并设曹村镇分校;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办(扶贫办)。
今年以来,我市不断探索实施乡村振兴培训模式创新,在市乡村振兴办指导下,市委宣传部、市农办、财政局、农林局、风景旅游局等部门已连续举办了近二十期的乡村振兴培训班,涉及农业产业、支农政策、文化振兴等相关内容,全市首批优选的100名乡村振兴指导员、925名村党组织书记、23个乡镇街负责人,均已完成学习锻炼,完成农村实用人才和转移就业培训898人,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的队伍保障。
据悉,市乡村振兴学校由市农办(扶贫办)、市委党校共同筹建,以各类专家、乡土讲师等为骨干,组建“专家智库”,着重培养本土师资力量。该学校的成立,正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贯彻落实,也是对培养新时代新型“三农”人才的生动实践。据市农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将集聚各种优势资源,真正把“乡村振兴学校”办成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和文化振兴的重要阵地,努力培养出一批满足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的适用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三年内,力争每个村主要干部、每个乡镇街至少20名各类人才,通过乡村振兴学校进行系统培训学习。”市农办相关负责人说,市乡村振兴学校将以市委党校为主阵地,整合瑞安城市学院、职业中专、温州及瑞安市农培办审核确认的定点培训机构和示范实训基地、文化礼堂等相关部门资源,通过加强硬件建设和课程开发,培育专业人才、开展精准指导实践和理论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