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外出务工介绍信
开启创业大军之先河
■施正勋
瑞安地处浙南丘陵,人多地少,劳动力过剩是长期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难题。早在改革开放前,瑞安农村就有人外出从事手工业、小商贩活动,服务业以兑糖、补鞋、卖眼镜等为主,手工业以木匠、理发、裁缝业等居多。
当时,户籍管理制度严格,外出人员因无身份证明,往往受到当地管理部门盘查,有的甚至被扣留工具、物资,继而向当地(瑞安)工商局来函调查。
十三届三中全会以后,工商行政管理局正式成立。一些农村手工业者敏感地觉察到政策变动,纷纷外出务工经商,外出人员队伍日益壮大。但因农村户籍管理制度未变动,造成各地向瑞安工商局发函,要求协查信件剧增。一些当事人家属只能找到工商局,要求出具相关证明。如果工商局在限期内不予证明,当事人很可能要面临“投机倒把”之嫌,或因无正当身份非法经营,受到责令停业、没收工具、物资等处罚。
现实给工商局很大的压力:不办理证明,当事人必定受到处罚;办理证明,又不清楚当事人具体情况,更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依据。
对此,瑞安工商部门深入各地农村,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发现这些外出务工经商者中,一是勤劳、有一技之长的工匠;二是头脑灵活,主动外出做小本生意的青壮年。二者均属守法劳动者范畴。
摸清情况,1979年开始,瑞安工商局与外出人员较集中的莘塍、塘下、马屿等地政府部门联系沟通,作出了事先统一为外出经营者出具外出务工经商介绍信的决定。即凡是要求外出务工的经商者,统一填写一份表格,经当地村、乡审查同意后,到工商部门统一办理“外出务工经商介绍信”。介绍信有本人照片,注明从事的工种,介绍信抬头为经营地工商局,请当地工商局依法予以登记准许。
据外出者的反馈信息,这份介绍信用处明显,许多地方照此给予方便,至少,可免除身份不明,或“投机倒把”嫌疑的麻烦。
这一举止受到广大外出经营者的欢迎,1980年,仅莘塍外出补鞋者就超过1000人。1982年,瑞安办理外出务工手续2658人次;到1985年,全县办理外出经营人数达5235人次。
从1980年至1986年,这支队伍以每年数千人的规模递增,主要行业除眼镜外,以补鞋、理发、饮食、裁缝、修理业为主,当时称之为“五把刀”:鞋刀、剃刀、菜刀、剪刀、螺丝刀。随着人员剧增,工商局逐步完善手续,改为存根联与证明联的形式,名称改变为“外出务工经商证明”。形式也作了统一。
对这种情况,有人存在不同看法。如外出人数最多的莘塍区民公乡,人员超千人。有人特地为此到温州市反映,称瑞安工商局支持弃农经商,形成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破坏了农业生产。这一情况引起温州市领导的重视,上世纪80年代初,温州市派工作组来瑞安作专题调查,结果,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除了上述弃农经商、破坏农业生产论,更多的农民与乡镇干部对此举表示拥护。理由是:一名外出者平均每年通过信用社可汇回家5000元的款(红过信用社核实),增加了收入,同时,外出者的责任田转给其他人耕种,支出远少于此,在家种田者承包了更多的田,也可扩大经营规模,增加收入,一举两得。
乡政府多数人也认为应该让富余劳动力寻找出路,扩大就业、致富渠道,又可以学到本领。带着不同声音,工作组又到瑞安县委征求意见,当时的瑞安县长彭克兴听了情况介绍后,说:“中国人到外国打工做生意也不少,也都挣了钱发了财,到外地打工为什么不行?只要有事情干,遵纪守法干,应该允许嘛!我看这是好事。”温州工作组回去后,也没有给于其他答复,等于默认了这一事实。
1987年,瑞安办理外出务工经商手续超出万人,达到11756户,形成一个高潮。
这批外出闯荡的劳动群体不但赚了钱,更打开了闭塞的视野,成为瑞安创业的先驱者。
马屿的眼镜郎率先于1980年间回乡创办起眼镜厂,以瑞安为生产基地,形成遍布全国的眼镜营销网络,占据全国眼镜业的半壁江山。
一批各行各业灵通人士成了购销人员,承接业务后,回乡创业,带动瑞安民营经济迅速发展。瑞安好多成型企业的第一代董事长、总经理,当年就是外出动工经商先行队伍的成员。更多的瑞安人扎根他乡创业,成为当地经营大户。据初步统计,仅瑞安籍在全国各地经营创业者就达到二十万人,在外地成立的瑞安人商会也不少。
当年一张毫不起眼的介绍信,引发了一股奔流不息的外出经商闯天下大潮,开启了温州十万购销大军的先河。而外出经商对瑞安人的观念冲击,更是远非经济效益所能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