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首诊双向转诊
瑞安“医共体”建设
为百姓就医亮绿灯
本报讯(记者 陈成成 通讯员 许正智)日前,22岁的产妇邹女士在家中逗弄着宝宝,不由地回忆起了20多天前的经历,她感慨:多亏了“医共体”,让她就医一路绿灯,逢凶化吉。
邹女士家在云周街道中洲村。20多天前,她在市人民医院医疗服务集团飞云分院实施剖宫产,却在手术过程中被发现右侧阔韧带血肿,出血量大,情况危急。飞云分院马上联系市人民医院医共体办公室,请求专家支援。市人民医院医疗集团总院立即组织产科主任医师林琳、副主任医师叶可君紧急奔赴飞云分院现场参与抢救。在手术室内,专家争分夺秒实施手术,成功让患者转危为安,最终母婴平安。
作为浙江省11个医共体试点县(市、区)之一,瑞安启动“医共体”建设已经有9个月。市卫计局局长虞峰云表示,“医共体”让各医疗机构成为一家人,实现了服务、责任、利益、管理共享,让百姓享受到了更快、更好的就医服务。
每个周二、周四都是塘下人民医院最忙的时候,因为这两天是市人民医院专家的固定坐诊时间。当地居民王先生说:“以前上市区的医院找专家看病要跑不少路,如今在塘下就能找专家问诊,特别方便,我排长队也愿意。”
群众的满意源于“医共体”建设。“医共体”的其中一项工作就是加强市级医院与基层医院的合作,充分发挥“医共体”各级医疗机构自身优势,切实改善医疗服务水平。为此,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两家牵头医院专门成立了双向转诊领导小组和转诊办公室,明确职责,切实落实“双向转诊”制度,开放“绿色通道”,优化转诊接诊流程,使病人得到了更及时、合理、优化的医疗服务。据统计,今年1至6月,两家“医共体”牵头单位下沉服务共5500多个工作日,门诊服务21000多人次,“医共体”内基层医疗机构开放床位达466张,同比增长6.88%,基层医疗机构手术人次764人次,同比增长2.41%。
为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繁”问题,我市制定出台了《瑞安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首诊疾病种类目录及转外就医疾病种类目录(试行)》及《瑞安市医疗服务共同体双向转诊管理办法(试行)》,在各医疗机构成立双向转诊办公室,落实专人负责,简化转诊手续,科学引导患者合理就医。同时,加快信息化建设,搭建临床数据中心,完善区域电子病历系统,“医共体”内和两个“医共体”之间的诊疗、住院医嘱等信息互通共享。
“对老百姓来说,看病更方便了,在家门口可以享受到与大医院一样优质的诊疗。”市“医共体”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说,基层无法解决的病例,他们会通过转诊平台,把患者转到上级医院相应科室诊治,走“绿色通道”,免去了很多步骤,这也是“医共体”的利好体现。
据了解,目前瑞安“医共体”建设以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为龙头,28家基层医疗机构为成员单位,形成服务、责任、利益和管理共同体,基本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
“这是瑞安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机制的一次重大改革,目的就是让老百姓看病、就医更加便捷、实惠。”市“医共体”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说,今后在“医共体”建设中,除了专家“传帮带”基层医护人员外,还将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加强与上海、杭州等大城市医院的联系,为提升“医共体”各单位医疗服务能力提供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