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1版:要闻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40年,希望田野著华章
天井垟
高楼杨梅

    年,希望田野著华章

    ■首席记者 夏盈瑜/文 记者 庄颖昶/图

    改革开放40年,源自乡野的伟大变革一直在进行。如今,瑞城大地处处呈现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的动人景象,每个季节都演绎着华彩乐章。

    当你走进瑞安乡村田野,油菜花、水稻一望无垠,蔬菜、瓜果千姿百态。珍贵的茶树、奇异的果树、美丽的花卉随风摇曳,现代化大棚、粮食生产功能区服务中心、先进养殖基地处处可见。

    当你走进瑞安134个粮食生产功能区的任何一个,现代化气息会扑面而来: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田肥沃,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大大改善,农民只要一个电话,运粮、送肥的大卡车可直接开到田头。

    粮食单产翻一番,连片规模种植带来高效益

    眼下,走进浙江省十大示范区之一的天井垟粮食生产功能区,放眼望去,连片的晚稻长势喜人……

    天井垟三面环山,地势低洼,历来稍大的暴雨天,都能成涝。如今却成浙南地区连片面积最大的粮食功能区。功能区内良种覆盖率与主推技术应用率达98%以上。根据长势分析,预计今年晚稻亩产将达500公斤以上,按总面积25600亩计算,天井垟已成为名符其实的万吨粮仓。

    粮食单位产量发生喜人变化。我市粮食以水稻为主,水稻面积和总产分别占粮食90%左右。据市统计局统计,1978年,我市早稻亩产为571斤、晚稻亩产436斤;2017年早稻亩产840斤,晚稻亩产925.8斤,产量翻了近一番。40年来,多次改革使得水稻的产量逐年上升。从上世纪70年代杂交稻推广至90年代末期“超级稻计划”实施,从原来脸朝稻田背朝天到现如今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等推广,大大提高单产、减少人工、节约成本,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据统计,自2010年浙江启动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以来,我市共建成粮食功能区134个,面积15.03万亩,其中通过省级验收的功能区2个;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农田基础条件显著改善,农业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1978年到2017年,瑞安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30935万元增加到37.55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2年的323元增长到2017年的27903元。

    探索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形成区域经济优势

    6月,高楼、马屿、湖岭等地的4万多亩富硒杨梅,红色的鲜果压弯了枝头。瑞安富硒梅不仅是国内响当当的杨梅品牌,还是藏富于民的标志,是海外华侨绵绵不绝的“乡愁”……

    万亩良种茶园所在地高楼,久负盛名的清明早茶,生产加工营销一条龙服务。在“浙江省温郁金之乡”陶山,3000亩温郁金年产量4500吨,被国家质检局批准为温郁金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

    如今的梅屿是远近闻名的“蔬菜产业强乡”,当年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贫困乡。改革开放40年来,梅屿农民大棚里“淘金”,拥有大棚番茄、蔬菜等上万亩种植基地,一举让贫困乡变身番茄乡,成为温州市的“菜篮子”。

    一乡一品,特色农业形成了巨大的区域经济优势。陶山的甘蔗、鹿木的马蹄笋、顺泰的毛芋……不少地方既卖特色农产品还卖“风景”,农民吃上“旅游饭”,实现农业、旅游双赢局面。

    这些变化,得益于特色农业的创新与发展、现代农业设施的推广。多年来,我市陆续建成水果、茶叶等特色农产品基地10万多亩,发展农业龙头企业15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547家。

    (下转第2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最新闻
   第00004版:最新闻
   第00005版:在现场
   第00006版:财富榜
   第00007版:金周刊
   第00008版:金周刊
紧绷安全弦 防患于未然
40年,希望田野著华章
瑞安大桥两侧更“清爽”了
瑞安日报 要闻 00001 40年,希望田野著华章 2018-8-2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