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5版:在现场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申请资助的困难学生家庭住房、生活现状、家人用什么手机都要调查清楚
市红会走村入户为“爱心基金”把关

    申请资助的困难学生家庭住房、生活现状、家人用什么手机都要调查清楚

    市红会走村入户为“爱心基金”把关

    ■记者 蔡玲玲

    2018年“资助困难学生上大学”很快就要发放资助金了。8月16日,烈日炎炎下,以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岑慎键带队组成的红十字会走访困难大学生家庭小组,深入我市西部山区及农村,走访调查了十多名家庭困难学生。记者跟随走访小组,一起了解困难学生背后的状况。

    学子自强不息

    令人倍感欣慰

    今年考取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李义(化名),家住马屿镇。紧靠着山边的两间破旧的两层楼,其中一间就是他的家,屋内没有装潢,也没有像样的家具。全家人生活仅靠李父打工的月薪3000多元,李母身体不好,李义还有一个妹妹,李母就在家里照顾孩子。“你要珍惜学习的机会,认真学习,学有所成。” 岑慎键跟李义说。

    调查过程中,走访小组人员与家长、学生唠家常,仔细询问学生们的生活、学习情况,并提出殷切希望,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在逆境中自强不息、刻苦学习,争取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回报学校、回报社会。

    正在念大三的马屿镇江桥村人朱清(化名)兴奋地告诉走访小组,很多同学都在准备考研、考公务员,而她已经考取了教师资格证。她想早点工作,回报家人与社会对她的爱。朱清端庄大方的待人方式,让走访小组人员倍感欣慰。

    家住平阳坑镇坳口村的陈安(化名),是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日语系的大一学生。一年1万多元的学费,让家里负担不小。家里仅有一间老式二层楼,屋檐下出现了很深的裂缝,台风天全家都要转移到安全的地方。陈安告诉走访小组人员,这个暑假他在市区舅舅开的饭店里帮忙,收入有2000多元,用来填补学费的空缺。“很懂事,能吃苦,洗厕所洗马桶都不怕脏。寝室里同学都有电脑,他虽然羡慕,但没向家里提出要买。”陈安的母亲既为儿子的懂事骄傲,也有点心酸。

    家长们表示,感谢学校和社会的关心帮助,他们一定会与学校配合,支持孩子好好上学,健康成长,早日回报学校和社会。

    20天已入户走访

    200多户困难学生家庭

    近年来,市红十字会一直重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由市慈善总会、红十字会、农村工作办公室、教育局、瑞安日报社和教育基金会联合发起的“资助困难学生上大学”活动已经持续17载,成为我市的一个爱心品牌。17年来,累计筹集资金5950多万元,资助12200多名(人次)困难学生圆了大学梦。去年,该项目发放爱心助学基金约450万元,资助了900多人(次)顺利入学。

    “这些爱心款全部来自社会爱心人士的捐赠,我们要把好‘放款’的关口,让这笔有限的资金全部用来捐助家庭实实在在有困难的学生。”据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他们对每一位申请助学的学生,都实施上门走访核实制度,层层把关,不符合要求的家庭不能享受这份资助。

    “核实的内容非常翔实,不仅包括住房情况、生活现状等,家里有多少家电、家庭成员使用什么手机,有无家用汽车等,都是调查的内容。”具体负责走访调查的爱心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潘建欧告诉记者,7月29日以来,100余名志愿者已经走访了200多户困难学生家庭。

    记者了解到,走访的工作相当琐碎、不易。这些申请助学的学生分别居住在瑞安的各个区域,其中不少家庭租住在瓯海、龙湾、平阳等地,工作人员需一一上门,早出晚归、地址不详细导致来回走路是“家常便饭”。

    走访工作虽然辛苦,但是潘建欧认为“非常值得”。通过走访,他们不仅可以详细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经济情况,同时与学生、家长建立起互动的关系。另外,这也使受助对象对“资助困难学生上大学”活动的相关政策有更深的了解。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最新闻
   第00004版:最新闻
   第00005版:在现场
   第00006版:财富榜
   第00007版:车周刊
   第00008版:车周刊
市红会走村入户为“爱心基金”把关
“博士老爹”回乡给学子颁奖
小小“特警”进警营
体验特警工作
瑞安健儿夺得温州残运会奖牌数第一
百人参与瑞安首届“网协杯”夏季争霸赛
团市委开展“职客体验”活动
瑞安日报 在现场 00005 市红会走村入户为“爱心基金”把关 2018-8-2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