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全程、全民齐创建
“食安瑞安”城市新名片亮了
■记者 项乐茹 通讯员 胡燕燕
食品安全,素来是老百姓“天大的事”。作为温州市第一批申报浙江省食品安全市创建和验收的6个县(市、区)之一,我市始终坚持食品安全“四个最严”工作要求,以创建为主要抓手,推动全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和食品安全整体水平不断提升。2013年至2017年,我市连续五年位列温州市对各县(市、区)食品安全工作综合考评第一。
眼下,我市正以创建省级食安市为契机,探索推动食品产业持续转型升级,搭建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体系,用实际行动赢得群众食品安全满意度和获得感,亮出“食安瑞安”这张城市靓丽新名片。
上下“一盘棋”
综合保障提升监管效能
食品安全无小事。在省级食安市的创建道路上,我市坚持全市“一盘棋”,形成上下联动、城乡统筹、整体创建的格局,点燃全域创建热情。
市委书记、市长多次部署食品安全工作,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人大、政协视察督促机制,以党政引领推动责任落实。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把食品安全纳入对镇街和部门的考核考绩中。并率温州之先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组建一支62人的专职协管员队伍,打通基层食品安全监管“最后一公里”。
短短几分钟,蔬菜有没有农药残余,快检就知道。如今在我市,35个农贸市场快速检测室、18个涉农镇街快检室、2辆移动检测车,均免费向公众开放,建成了以市食品检验检测中心为轴心,农贸市场“固定检”、涉农镇街“源头检”、检测车辆“移动检”,多点面相辅相成的检测体系,全方位满足市民对食品安全的检测需求。
投入1.2亿元改造农贸市场,累计改造提升50家次,建成省放心农贸市场14家,发放专项奖补资金3500万元;投入6500万元建成餐厨废弃物处置中心,投入1.8亿元建设大型机械化生猪定点屠宰场……在各项资源的强力保障下,我市食品安全重点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监管效能不断提高。
“严”字当头
构筑食品安全坚实防线
用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农产品产地、检验检疫等所有信息一目了然。目前,全市70家示范性规模生产主体全部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二维码追溯,可追溯率90%以上。这不仅让市民吃得放心,更让农民卖得有底气。
食品安全,源头把控是第一关。除了建立从“田头到餐桌”二维码可追溯体系外,我市规上食品生产企业已建成生产车间、化验室“双开放”系统。“现在市民不用亲自到食品生产企业现场,通过‘瑞安市场监管’微信公众号,就可以实时查看食品生产加工全过程。”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说。
生产企业“双开放”,对食品源头进行严防,而“阳光厨房”则对进入餐饮环节的食品,实现实时监管。全市260家大中型餐饮单位和校园食堂,建成“阳光厨房”。全市共525家餐饮单位加入并运行“众食安APP”,消费者和监管者可以通过该APP,实时查看餐饮单位制作加工和清洗消毒的全过程,推进餐饮操作加工透明化、可视化。
不仅是“阳光厨房”,我市对食品安全过程安上层层严管关卡,确保监管无死角、无漏洞。一直以来,我市落实农贸市场经营户进货查验和索证索票制度,指导餐饮单位开展自查自评,对餐饮单位开展量化分级评定,对网络订餐开展净网行动,餐厨废弃物处置中心投运,补齐餐厨废弃物收运、处置短板。
一条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全链条防线正在筑起。我市强化监督抽检等问题食品发现机制,每年快速检测超过11万批次,2017年完成监督抽检6477批次,达到4.5批次/千人口/年;对监督抽检不合格单位100%立案查处。创建以来,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行政立案超过900起,公安部门累计刑事立案80起。
多元参与
构建社会共治共享格局
食安则民安,“食安瑞安”的创建,滋润千家万户,同样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形成社会共治共享格局。
在创建中,我市逐步压实企业主体责任,与生产经营单位签订责任书,实现食品生产企业主体责任自查报告、监管部门核查均达100%,推动食品安全“产出来”。行业协会充分发挥纽带作用,对会员单位加强普法宣传,助推品牌建设,开展技术帮扶。深化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工作。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消费者代表被广泛邀请加入到监督队伍中去,街头巷尾、社区广场,随处可见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员走进餐饮单位、走进校园食堂、走入群众中间。发挥主流媒体、新媒体的传播效益,加大食品安全公益和科普宣传,引导、鼓励群众开展监督,形成更加完善的市场倒逼机制。
我市将继续保持高标准、严要求的食品安全监管态势,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创建成果,持续改善食品安全水平,提升监管能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