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建学校、纪念馆,担任讲解员、调解员
退休干部李贤隆的那些事儿
■见习记者 陈异俗
他是塘下镇一名普通的退休老干部、老党员,但他的工作经历却一点不普通:担任村支书时,带头筹建起塘下镇二小、肇平垟革命纪念馆,兼任10年纪念馆讲解员;后来,他在塘下综治办工作,直至2007年退休;退休后,钻研起各类司法案件,成了镇里的专职调解员,10年来,他共调解案件3000余起,为群众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矛盾,平息一场又一场纠纷。他就是李贤隆,群众心目中的“金牌老娘舅”。日前,记者在塘下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老李调解工作室”采访了他。
筹建肇平垟革命纪念馆
担任10年讲解员
李贤隆是塘下肇平垟人,1947年出生,自小爱学习好帮忙,时常在村里帮大家做事,1976年被村民推选为肇平垟中村村委会主任,第二年又被选举为该村党支部书记。“这村书记一干就是20年,处理过大大小小的事务。”李贤隆回忆道,其中让他记忆最深的事是参与筹备和建设肇平垟革命纪念馆。
在解放前,肇平垟曾遭受大范围围剿4次,小范围围剿不计其数,被关押群众108人,有6位同志为革命牺牲。特别是1946年,肇平垟有20多人深入到湖岭等山区参加游击战争。
“解放后,肇平垟人深切怀念这些英雄们,许多后人是听着先辈的斗争史长大的,我就是其中一位。”李贤隆说。1989年,他与村里的党员、群众代表带头集资20多万元,建成全国首家村级革命纪念馆,如今该纪念馆的参观者累计达上百万人次,已经成为我市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
“为了建这座纪念馆,我们筹备近5年的时间,为了收集资料,跑遍了全国多个省市,同时得到多名老同志和相关单位的支持与帮助。”李贤隆告诉记者,由于筹建资金有限,当时他们能省则省,纪念馆的设计图纸还是他专门跑到诸暨请远方亲戚免费帮忙设计的。
1990年,肇平垟革命纪念馆落成并顺利开馆,馆内设有肇平垟及瑞安东区革命斗争史迹图片展厅4个,实物、文字资料展柜6个,另有讲解(会议)厅、接待室各1个。同年,李贤隆开始兼职当起了馆内的讲解员,为来访者、参观者讲解肇平垟的红色故事。“当时每天平均能接待十多批参观者,忙的时候,村内的其他老党员也都来帮忙一起讲解。”李贤隆告诉记者,从1990年到2000年,他一共当了10年讲解员,1997年该馆被评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对于当年发生在这片红色热土上的往事,李贤隆如数家珍,他现在办公室的一个抽屉里仍保存着许多筹建纪念馆时收集的资料。他说,现在还经常有人会问起当年的事,他就拿出这些资料给他们看,并给他们义务讲解。
10年调解3000余起案件
被评为省高级调解能手
近些年来,更让塘下群众熟悉并为之点赞的是,退休后的李贤隆在塘下镇担任专职调解员,10年间,经他调解的案件达3000多起。
“多亏有你们帮忙调解,为我们省了诉讼费不说,还节省了不少时间。”日前,在塘下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老李调解室”门口,记者遇见两名市民连连道谢,带着满意的笑容走出办公室。这样的场景在“老李调解室”是常有的事儿。
今年71岁的李贤隆,仍然每天坚持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余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其实是充实自己的退休生活,再者,调解工作也是我的兴趣所在。”李贤隆说,他的一生与“调解员”一职有割舍不断的渊源。年轻时,他在村里当村支书兼任调解员,帮村民调解一些小纠纷小矛盾。之后到综治办工作,也经常参与调解各类案件。
尽管李贤隆在村里担任调解员期间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村里的调解工作具有随意性,没有相应的法律规程,他就边工作边自学法律。
“光有法律知识还不够,做我们这一行还要有耐心。”李贤隆说,平时遇到的多数为文化程度较低的弱势群体,他们在遇到纠纷时难以保持冷静,尤其在调解非正常死亡案件时,死者家属情绪很激动,言辞不逊甚至粗狂。当面对这些委屈,他只能理解、忍耐,继续心平气和地“磨嘴皮子”,直到案件成功调解。
他说,案件调解成功时的成就感与喜悦感,对调解员来说是最珍贵的回报。他举了一个例子,新居民黄某在塘下某酒店工作期间脑溢血,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刚到调解室时,黄某家属情绪非常激动,后经调解,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看到黄某家属拿到补偿金时,我心里特别满足,感觉自己又做了一件好事。”李贤隆说。
节假日出去调解、平时加班,这对他来说已是家常便饭。当一个案件,尤其是意外伤亡案件发生时,如果不及时介入调解,很可能会使矛盾激化,甚至发生冲突;案件调解时需趁热打铁,不能随着下班时间而终止,一旦停歇,当事人的思想极容易发生变化,好不容易说通的道理可能就白费了。“不能按时回家就餐是常有的,幸好儿女已长大,老伴也很体谅我。”他笑着说。
和李贤隆共事了10年的调解员陈海乐说:“老李被评为省高级调解能手,在这行做了这么多年,大家对他调解的案件都很认可,其实有时在调解时,人家信的就是他这张脸,只要老李说的,人家就信他!”
这份信任,无疑就是对他的最高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