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6版:云江潮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方言中的母亲称谓考

    方言中的母亲称谓考

    ■许小寒

    瑞安话中称母亲为阿ma(音近普通话第三声),旧时亦称阿na(阴平),近十几年普通话普及,现在年轻人都称作mama,以对应今之汉语中的“妈妈”。

    我们所谓的ma,其实是母的上古音,阿ma,就是《孔雀东南飞》里有“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里的阿母,但“妈”呢?“妈”字应是“母”的俗称,大约因着语音在数百年间的转变,后世另造了“妈”字作为“母”的代替。此说有历代学者相继认证,明《通雅》、清《广雅疏证》作者亦皆认为“妈”是“母”的转音。翻查资料,北宋末庄绰作《鸡肋篇》云,“至呼父为爹,谓母为妈,以兄为哥,举世皆然”,又宋书《广韵》中言“妈”为莫补切,《广韵》中“母”又为莫厚切,或可认为中古音时期“母”的韵母发音渐由a转向u,上古音ma已轶,渐发作mo或者mu的音(mu为王力考证,mo为李荣考证),而今之普通话(近代音系统)中“妈”发作ma,与中古音相差甚大,可若以我地方言来佐证,则分明得很——“妈”在方言里发作mo。如此,“母”的上古音仍保留着,“妈”的中古音亦保留着,可见我地方言何之古老!

    且在方言中,因有了上古音ma(母)的保留,“妈”(mo)并不作母亲解释,而是与中古时期一样,留存着当时衍生出来的意思,指对妇女的称呼。“妈”作为母亲称谓,在隋唐宋辽金的中古时期作品中出现得非常少,至宋末俞琰作《席上腐谈》云,“今人称妇人为妈妈”,我地至今亦然。若伯母称作妈妈,或是在名字及排行后面加上妈字,以示尊称,若大妈,指的是大伯母;阿菊妈,是唤一位叫阿菊的女性长辈。“阿妈”,在方言中则还有佣人之意,月里妈,指的是月嫂。而我们家里的母亲大人,虽也是任劳任怨打理家事的,但毕竟不是佣人,万不可把“阿母”当成“阿妈”来驱遣啊。

    至于阿na的说法,农村仍然多有,na字实为嬭,嬭字《广韵》作奴蟹切,以今方言奴字声母拼蟹之韵母,得音便是na。《博雅》解释为“母也。楚人呼母曰嬭”,由此亦可证今之方言中古楚语的遗留。

    更有意思的是,嬭字在现代汉语中已简化成“奶”,就是说瑞安乡音是管妈妈叫“奶”的,而奶奶呢?我们则唤之“娘”,与现代汉语完全反着来的!奶奶,在方言里叙称是“祖婆娘”,面称作“阿娘”“阿婆”,“阿娘”的“娘”发作去声,故若以方言唤着“阿娘”的,是在唤祖母。但“娘”并不就等于祖母,“后娘”“晚娘”的“娘”还是与汉语里一样是作母亲理解的。而且单这一个“娘”字,因着声调的不同能解释出不同的含义。

    娘,作祖母、母亲理解,发音近去声,若转成近似阳平的声调,阿娘则义同阿姨,再发作阴平声,阿娘、娘娘则成了姑姑之义。而若写作汉语,简单一个“阿娘”岂能囊括这所有意思!这些音调的讲究我不十分明白,想来多是方言发音里的变调情况,在复音词中因着前一字的发音而变调。不过在寻常的叙称里,娘只有两种声调,一近去声,若“后娘”,一近阳平,若“姑娘”。这倒是合古汉语对于“娘”字的解释。

    娘,《上古音系》中说是“女郎”二字合音,《广韵》中注,少女之号,用来指年经姑娘,从唐宋女子名字中可体现,著名如杜秋娘、聂隐娘,这大约是今方言中“娘”平声的解释。而“娘”去声作为母称的解释,实则应是从“孃”字中迁移过来的。孃,《广韵》中注,母,“娘”“孃”皆是女良切,发音相同。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云“唐人此二字分用画然”,意谓唐朝时这二字意思很分明,没有混用。此说不确实,“娘”作为母称,在南北朝已出现,只是例不甚多,若《南史》中《竟陵文宣王子良》篇曰“娘今何在,何用读书”,用的是“娘”非“孃”,此后《隋书》中亦有例,到了元朝的《古今韵会举要》,“娘”已同“孃”了,至清代段玉裁时期,“娘”的使用率更大于“孃”,新中国成立后简化了文字,今世已直接将“孃”作了“娘”的繁体字或异体字。而现代汉语保留“娘”字的同时,削去了其少女之号的意思,反是多将其作为母称,就是前朝“孃”字的意思。然而这二种意思却在方言里以两种声调清楚地作了分别。

    在历史的变迁中,汉字的词义由扩大到缩小,甚至到全然相反的转变,不可不谓是奇妙而有趣的现象。尤其这些现象能以方言去佐证的时候,更以乡音的美好而得意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最新闻
   第00004版:最新闻
   第00005版:百姓事
   第00006版:云江潮
   第00007版:家周刊
   第00008版:家周刊
方言中的母亲称谓考
风驰电掣四十年
瑞安日报 云江潮 00006 方言中的母亲称谓考 2018-12-1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