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瑞安绘出生态新画卷
加强绿化投入和五水共治,“绿色”底色越来越浓
绿色,是生态家园的底色。如何保护好这抹生态绿,40年里,我市不断加大绿化投入,城乡发展的靓丽底色逐步呈现。
绿化数据的对比可直接见证我市绿色面貌的改变。1986年至1989年,全市(县)共造林108600多亩,1991年市区园林绿化面积27公顷。如今,绿色成为了瑞城的主色调,目前绿化面积共62万多平方米,行道树2万多株。
还自然一江清流,还百姓一溪碧波。去年,在五水共治的更高起点上,我市打响剿灭劣Ⅴ类水攻坚战,展现治水新作为,让灵韵水乡再焕新颜。今年6月,我市捧回2017年度浙江省“五水共治”(河长制)工作优秀市县“大禹鼎”。据了解,瑞安承接省市控劣Ⅴ类水质站6个,目前,6个省市控站位主要污染物平均指标全部达到Ⅴ类水以上标准,实现销号。
如此亮丽的成绩得益于系列治水动作的利剑出鞘:成立“剿劣”指挥部,将治水责任落实到1685名市镇村三级“河长”肩上,同时市里选派2300多名精干力量驰援剿劣“决战一线”;创新排污口“四色标识”、取水口“身份证”、“挂管+蓄水池”等举措,聘请“蛙人”、出动“机器人”水下排查、管道内部检修,完成排污口整治10186个,临时挂管25.5公里;结合环保督政和工业治理、服务业整治等八大行动,关停淘汰重污染企业107家、提升入园145家,整治四无生产经营主体37611家,整治餐饮、洗车洗涤等服务业2929家,拆除沿河违章建筑106万平方米……
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坐拥得天独厚的山水生态资源,瑞安这座美丽的沿海城市,正凝心聚力,“改”出生态新画卷。
一位环保人的工作变化
今年55岁的原市环保局副局长陈朝真,已退居二线。回想起自己几十年与环保“打交道”的工作,他说:“能为青山绿水出力,守护自己的家园,这是份令人自豪的工作。”
1984年,刚毕业的陈朝真来到县环保办任行政管理一职,主要负责环保宣传和环境统计工作,当时,科室里就三个人。
陈朝真分配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分送《中国环境报》给当时的百好乳业、机床厂等30多家企业。“当时交通不方便,我们时常乘轮船去塘下、莘塍等地,到企业里宣传环保知识。”陈朝真记得,1988年,单位发了自行车,他就骑着“飞鱼”牌自行车下企业送报纸。陈朝真说,当时人们的环保认知并不清晰,经常将“环卫”和“环保”搞混,认为是同一个概念。
上世纪90年代以前,瑞安的环境还是很不错的。“塘河里的水是能直接用的,陈朝真说。河里常有人在游泳或洗衣服。”然而,90年代以后,瑞安河流的水质开始恶化,人们头脑中“环保”的理念也愈发清晰起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逐渐多起来,接踵而来的便是环境污染问题。”陈超真说。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环保部门的工作重点也逐渐发生了变化。1986年,乡镇企业环境管理开始介入,对企业实行环保审批程序。“从一开始入企业开展简单的环保宣传,到挨个走访企业进行环保审批登记,我们的工作内容变得多样而专业。”陈朝真说。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市开始第一次电镀行业整治,陈朝真也参与了整治。他还记得,第一代整治安装了两个简易池子,加入化学药品,用棒子搅拌,使水变清;第二代采用压滤机和沉淀池装置;第三代引进电解法。后来,设备越来越齐全与规范,企业通过“分散生产、集中治理”的方式推动整治,取得了一定成效。
90年代末,我市环保整治扩大到六大行业整治。“瑞安的环境由低水平的达标转为高标准的提高,老百姓的环保观念、要求也逐渐增强。”陈朝真说。1991年,环保办已独立成为一级环保局,其工作职能也越来越多样、复杂。“服务越来越走在前头。”这是陈朝真对于职能变化的最直观感受。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放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空前,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今日的瑞安,与绿色同行、与自然共赢,一幅生态文明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陈朝真由衷地说。
大事记
1978年,瑞安县计委设立环境保护组,配备专职干部。
1979年,开始锅炉、炉窑的消烟除尘工作。
1980年,建立瑞安县环境保护监测站。
1981年,建立瑞安县环境保护办公室;在瑞安综合糖厂、化肥厂、机床厂、人民医院、助剂厂、仪表厂、制革厂、药化厂等八个单位,第一批开征排污费。
1982年,第一次开展水资源调查。
1983年,瑞安县人民政府批转了环保办公室文件,在全县开始整顿电镀厂点、限期治理污染;瑞安县环境监测站开始水质水体、大气、噪声的调查监测工作,承担了飞云江和内河的例行监测任务。
1984年,瑞安县基本建设局和瑞安县环境保护办公室合并,建立瑞安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下设环保股专管。
1985年,首次开展“世界环境日”活动。
1987年,瑞安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改为瑞安市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
1988年,建立瑞安市排污收费管理站,成立瑞安市工业环境保护协会,建立瑞安市环境监理所。
1990年,建立瑞安市环境保护局。
1991年,开展电镀、印染、制革“三小企业”整顿治理工作。
1993年,市人民法院在环保局成立环境监督执行室。
2004年,制定颁布了《瑞安生态市建设规划》和《瑞安生态市建设实施意见》,设立瑞安市生态建设管理中心;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
2005年,采取全新的“铭牌”管理模式,做到许可证、铭牌、排污费三者统一。
2006年,建成罗凤电镀中心,建成飞云江水系和温瑞塘河水系的水质自动监测站。
2007年,全省污染源普查工作现场会暨瑞安市试点工作总结会议在瑞安召开。
2013年,建成机动车环保检测体系,实施黄标车区域限行,加快高排放机动车淘汰更新。
2014年,电镀园区建成试生产,印染园区开工建设。
2016年,建成仙降RPF鞋革废弃物处理站及9个工业垃圾收集点。
2017年,创新的“由部门牵头分类抓排污口整治工作方法”和“河道四色标识、企业双色标识的做法”成为温州排污口整治的工作亮点;率温州之先,成功引进央企投资4.35亿建设工业固废与淤泥处置项目。
2018年,我市捧回省“五水共治”(河长制)工作优秀市县“大禹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