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飞云江大桥建成通车,结束了“跑遍天下路,最怕飞云渡”的历史;
2002年,甬台温高速公路瑞安段建成通车,瑞安这座江边之城,真正进入了“高速时代”;
2009年,温福铁路动车组通车,瑞安从一座没有铁路的城市,正式开启“高铁经济”时代;
……
纵观瑞安交通发展历程,每一个重要的时间点,都是值得铭刻历史的闪光点。
改革开放40年,是瑞安交通大发展的40年。40年前,“开门就是山,抬头就是坡,迈步就是坎”,对于很多市民来说,出行基本靠双脚。40年来,从坑洼不平的泥巴路到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从双脚丈量到抬脚上车说走就走……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市民出行空前便捷,立体的交通枢纽网络,让我们“条条道路通罗马”。
年,交通畅行让生活更美好
■记者 陈丹丹 通讯员 葛雅婷
从“三纵四横”到“七纵三横二环”
主干道交通将城区路网织密织实
近日,市民刘小姐乔迁新居,从老城区搬到滨海新区居住。“把家安在这么远的地方,过去想都不敢想,但是现在内有万松东路、进港公路等,外有沈海高速、滨海大道,每天往返新城与老城,甚至新城与温州市区都非常便利。”刘小姐说。
刘小姐的感慨,正是许多瑞安人的真切感受。在一条条路、一座座桥的串联下,我市主城区“两地一家、同城一体”的梦想,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现实。
那么,40年前,瑞安主城区的交通状况如何?将时间的镜头拉回到1979年,当时,瑞安城区面积不到3平方公里,从南到北,步行不超过半小时,万松路还是县城郊区的一片农田,阡陌交错,河道纵横。
“三纵四横”是当时城区路网的全部。据《瑞安市志》记载,“四横”:一是大街(解放路),长2公里,为当时全城之最;二是忠义街(公园路)长570米;三是龙首桥、屏星街,长580米;四是南堤街,长70米。“三纵”为仓前街、大沙提、虹桥路。其他小街小巷遍布全城,道路连街接巷,呈棋盘格状,甚为狭窄。大街仅宽3至4米,小街2至3米,巷道1至2米。
“路、桥修到哪,城市就发展到哪。” 此言不虚!来自内蒙古的新居民郑德玉见证瑞安跨江发展的强音。瑞安大桥、飞云江姊妹桥……一座座横跨飞云江的长虹,正是他和工友们的杰作。
“以前飞云渡是有名的险渡,过江只能靠轮渡,浪大船小很危险。如今飞云江上10多座桥联跨,来回方便又安全。”郑德玉感慨之余还说道,跨江通道如今都往东面靠,是要与海涂围垦相连,建设滨海新区。
城市向东,交通动脉也正逐步打通。南北走向有沈海高速、滨海大道,东西走向有进港公路、开发区大道、万松东路、瑞枫大道、塘下中心路、56省道东延伸等六条大道,内外交通便捷通畅。未来,“五路东进”(五路即万松东路延伸线二期、进港公路二期、瑞枫公路东延伸、塘下中心路东延伸线、开发区大道延伸线)将成为拉大城市框架的脊梁。
确实,天堑变通途,飞云江上桥的故事,是瑞安城市南跨发展的一个缩影;沧海变桑田,瑞安迈开城市东拓步伐,是从飞云江时代向东海时代跨越发展的美好愿景。如今,借助“七纵三横二环”路网的串联,瑞安南跨江南新区、东拓滨海新区、北接塘下新区、西改旧城区,大城市框架雏形初现。
(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