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数字命名
缺乏内涵
■高振千
“目前本市的很多中小学都是以数字命名,或者名字特别长,缺少文化内涵……”在1月12日上午的委员报到现场,今年第七年“上会”的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第166中学校长王蕾带来了关于完善中小学命名管理的建议。“在国际交流中数字是没有任何文化意义的,很多外国友人都对数字命名感到费解。”她认为,学校命名要有文化内涵,以凸显首都文化中心定位(详见1月13日《北京青年报》)。
如今,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乃至大学,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不少地方的学校都用数字命名。据报道,目前在北京71所百年老校中,大多数学校的校名以数字命名。不知道这些学校为什么要运用数字化的命名方式,是为了用序列数字方便还是为了某种保密的需要?是为了抹平学校之间的差距还是为了给学校排序等次?
许多学校校名时常更改变换,有时因为政治形势所趋,有时因为行政区域的变化和调整,有时又为挖掘根源恢复老校名。同一所学校,不同年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谓,让人搞不清楚这些学校的发展历史。
每一所学校都有所属的地域,大部分的老校还有其历史沿革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校名前面缀以市、县、乡(镇)名称,再加上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学制,倒也简洁明了,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属于哪个地方、哪级哪类学校,不用猜测、没有歧义。但是,校名一旦千篇一律用“第一第二第三”,就彻底地抹去了校名表面的地域特征,更不用说其他的信息及内涵。
有意思的是,一所学校的更名似乎都是相关部门说了算,既没有征求大家的意见,也没有公示告知,显得独断又随意,以致有的地方曾经为废除数字校名而求“名正言顺”闹得不可开交。
中小学校是育人的地方,学校命名也应呈现学校本身育人的特点,并与其文化内涵相匹配,努力体现其应有的办学特色,尤其是突出地域特征,起码要让人清楚这学校在哪个区域、属于哪类学校。校名就像一个人的名字,要具有相应的文化意义,而不是苍白乏味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