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庄黄金坳文化礼堂开馆
整体结构类似四合院,“两堂五廊”充分展示地方特色
传承竹编文化
打造地方特色
“我们黄金坳村的特色是竹多,以前家家户户都编织竹编,现在都不做了,竹编工艺也少了,建这个竹编农耕馆,就是要把我们的竹文化传承下来,让后辈看看我们的老手艺。”3月1日上午,黄金坳文化礼堂开馆,该村党支部书记陈道交在竹编农耕馆前介绍到。
黄金坳村竹编历史悠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里家家户户几乎都以竹编产业作为创业致富的门路,村民个个都是西部山区有名的“篾匠师傅”,黄金坳村也被誉为“竹编村”。
一位村民告诉记者,村里的“篾匠师傅”多数从十几岁开始学习竹编工艺,至今还有老人走街串巷,为山里群众编织各种竹器品。竹篮、簸箕、竹筛子等他们样样都拿手。
回想从前,村里的老人感慨颇多:“以前我们都是一群人跟着师傅学,现在社会发展了,寻常人家都不用编织品了,也几乎没人学习编竹了。”
“篾匠师傅”担心竹编这门手工艺就这样失传了,因此,黄金坳村建文化礼堂时,新建一个竹编农耕馆被提上日程。去年,该村开始收集竹编及农具展品,村民们纷纷献出自已珍藏的或自用的竹编制品,仅一个多月,便收集到竹篓、竹篮、米筛、竹酒埇、火炭盖、竹碗、竹杯等等竹编物件。记者在现场看到,因时间仓促,馆内布置算不上十分精致,但仍挡不住近百件竹制品散发的传统技艺的光芒。
芳庄又建一座
“文化新地标”
“我们在文化礼堂主题馆的建设上,突出本土性、历史性、文化性;在内容上紧扣村情,突出重点;在设计上讲究美学,布局合理,让传统的乡土文化活生生地呈现在村民面前,真正使文化礼堂成为传承乡土文明的阵地,成为村民的‘文化新地标’。”芳庄乡宣传委员虞上崇说。
走进黄金坳文化礼堂,记者看到,展览的内容既有表达主流价值观的规范元素,也有展示本村竹编文化、农耕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的特色内容。除了竹编农耕馆外,还有时间银行、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家宴中心等功能室。
据介绍,黄金坳文化礼堂采用中式浙南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整体结构类似四合院,颇具古典韵味。文化礼堂以“两堂五廊”为格局,为村民提供活动场所。“两堂”是指讲堂和礼堂,讲堂占地面积60多平方米,文化礼堂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另外,村史廊、成就廊、励志廊、民风廊和艺术廊组成“五廊”板块,展示黄金坳村的发展概况、村名传说、姓氏起源、古迹景观、非物质文化及优秀学子榜、寿星榜、乡贤能人榜等内容。
当日下午,瑞安市民艺术团、瑞安市文艺志愿者协会组织30余名文艺工作者来到黄金坳文化礼堂,13个节目在这里表演,近千名村民欢聚一堂观看演出。
■记者 林晓
3月1日,芳庄乡黄金坳村文化礼堂开馆并投入使用,近千名村民欢聚一堂,欣赏瑞安市民艺术团、瑞安市文艺志愿者协会带来的文化演出。近年来,芳庄乡以“文化礼堂、精神家园”为主题,充分结合自身优势,打造地方特色文化礼觉,新建的黄金坳文化礼堂俨然成为提升群众幸福感的重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