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话里的海洋味
■施正勋
瑞安地处东海之滨,依山傍水,且宜耕的田亩颇缺乏,自古以来,乡亲们就有从事海洋捕捞,以此谋生的。与大海相处,瑞安人的胸襟自然开阔,从方言里与海洋有关的谚语中,便可领略一二。
“散人的话,东海的浪”。对于无端的闲言碎语,瑞安人引用海浪作比,潇洒相对,让谣言不攻自破,不予理睬,自信而大度。
“潮大满不过白塔尖”。瑞安人都知道,白塔尖是飞云江中一块孤零零耸立的礁石,尽管飞云江水滔滔流淌,尽管千百年来潮涨潮落,它兀自屹立,任凭风浪起,傲然挺立。一句俗语,说出了清者自清,坦荡荡的君子气概。
更丰富的是海边人平常与大自然搏斗中总结出的语言。“潮涨吃鲜、潮落点盐”,渔民靠海吃饭,鱼汛旺发,自然收入多(吃鲜),一旦遇风浪,则会无所收获(点盐)。语言简洁,大含哲理。
下海捕渔,早年设备简陋,渔船没有机械装备,木头船,靠帆篷为动力。“驶船全靠四边风”“风起就拔篷”,出海掌握风向是头等大事。大海捕鱼,气候、鱼情瞬息万变,每条渔船必须顺应潮候,准确应对。渔船老大是船上的总指挥,有绝对的权威,每个船员必须服从指挥,绝不允许各自为政。“老大多船驶沉爻”,就是沉痛教训得出的真理。“颓人颓犟,潮落倒划上”,未免有人硬是逆潮流而动。大自然是无情的,这种倒行逆施总会付出代价。
至于捕捞中的一些生动描述,很值得品味。“阑胡不会捉,死人坯倒起正”。阑胡,即生长于涂难的跳跳鱼,捉阑胡者必须熟悉阑胡的习性,采取相应的捕捉方式。倘若没有经验,不但无法捉到阑胡,反而可能出丑。故瑞安人借上述谚语来讽刺只会摆花架子,没有真本领的人物,可谓入骨三分。“想虾虮吃,不顾破被单”,虾虮是一种海中浮生物,捕捞容易。为了捞虾虮,竟然用被单来充当捞网,其不惜血本之姿态,令人闻之好笑又可爱。
最丰富生动的还是渔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些关于气候变化的谚语。“初一十五两头潮”“八月十五大水潮”等是潮候常识。渔民还根据不同的节气,总结出一整套预测风暴日期的说法:从农历正月初四的“土地暴”开始,到十二月三十的“除夕暴”,一年中,共计有三十七个不同的风暴日期,虽然名称皆观之神道、节气等名称,却是对全年风云变幻的准确预报和总结。
更具体的天气谚语,如:“海上出现黑铜线”,是有台风、大浪的前兆等,皆是先人的经验总结。
至于渔人在日常操作中的各种说法,专业性强,笔者难以一一精确描述,容待日后慢慢梳理。
方言谚语,是前辈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今择其一点,略作粗释,求教于行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