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要“坚持以
精品奉献人民”
■林良爽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提出“四个坚持”的要求——“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对文艺、社科工作提出新要求,为文艺工作进一步指明方向,在文艺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什么是文艺精品?应该是精心创作出来上乘的作品。文艺精品是为人民而歌的作品,是人民喜欢的作品。什么是上乘的作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文艺精品应该属于广义概念,不同的文艺种类都可以创作出属于自己特色的精品力作;不同的级别都有属于自己的文艺精品,而不能片面地理解成获国家级、省级大奖的文艺作品就是精品,也不能单一地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文艺精品创作成果。如果这样理解,把文艺精品狭隘化了,会影响地方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积极性。受地域、水平的制约,文艺精品应该有层次的,地方也有地方的文艺精品。
为什么要创作文艺精品?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需要文艺”,人民需要优秀的文艺作品。创作文艺精品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都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所以,创作文艺精品是时代赋予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文艺工作者要为时代而歌,要为人民而写。
怎么才能创作出文艺精品?习近平总书记说:“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我们要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 所以,文艺精品的素材必须来自人民,文艺作品必须反映人民。不管是哪种文艺种类,文艺创作都必须根植于人民。只有先深入生活,深入到时代与人民火热的生活中,与时代、人民同命运、共呼吸,文艺工作者才能挖掘到反映时代、反映人民的好素材,才能知道写什么。有了好素材,接下来就要在创作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说:“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这样才能创作无愧于时代、人民的优秀文艺作品。
文艺的春天已经来临,时代与人民在呼唤广大文艺工作者,文艺工作者要肩负时代的使命,积极投身于这个伟大的时代,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为时代、人民创作出更多的文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