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农家孩子的童年
■高秀仙
孩子拿着《____的童年》作文题目,让我也说说自己的童年,这倒勾起了70后母亲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我的童年在农村度过,充满了泥土气息。父亲是木匠,他要经常带上“家伙”去城里干活,过段时间才回家一次,所以妈妈成了干农活能手,她种的甘蔗,比村里男人们种的都要高且粗。
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是的,妈妈去地里干农活,照顾大妹的任务就交给了我。有时候我还会像大人一样用藏蓝色的长粗布把大妹绑在自己背上,她若是哭了,想睡了,我就轻轻地左右摇晃着将她哄睡。
妈妈除了不让我去河边洗衣服,其他的事总是大胆地教我做。那年,我5周岁,临近中午,肚子饿得咕噜噜叫,而妈妈还没回来做饭的意思,于是,我牵着大妹的手去甘蔗地里找妈妈。结果,妈妈说:“把这一陇甘蔗壳剥完再回去做饭,忍一忍,要么我教你做饭。”于是,我牢牢地记住了妈妈的话,“米洗两次,倒在锅里,放水,然后用手掌轻轻地按下去,水漫过五个手指就可以了”。当年的我,灶台比人还高,我脚踩板凳才完成了米下锅。当时用稻杆烧火,好不容易点着了火,没等下一撮稻秆送进火塘,火就已经熄灭了,再划亮第二根火柴,然而再次循环……等到一盒火柴差不多用完时,想到一个办法,先把稻秆撸成一撮撮,等火塘里的火还没灭的时候把稻秆送进去。等妈妈从田里回来时,锅盖已经停止了在水蒸汽上的欢快舞动,乖乖地停留在锅上,却盖不住四溢的米饭香气,如同我抑制不住的内心喜悦,我会做饭了。我的童年永远铭记这一刻。
农家孩子也会干农活,而且甘蔗田里有商机。有些甘蔗在发芽的时候没成长好,两尺多高的时候就不长了。村里的养牛人家却最喜欢拿这种甘蔗芽喂牛,于是用1分钱1斤的价格收购。每当这时,村里的孩子都忙活开了,拔完自家的还想帮别人家干活,那都是钱呀。你要问我有钱了干什么?“盖三层楼房呀!”这也是妈妈常挂嘴边的话呢。
农家孩子没有玩具,但有很多玩伴和新鲜的玩法。我家屋后有一片小树林,是我们小时候的乐园。若是运气好,早上还可以找到一枚鸭蛋,恰似获得稀世珍宝一般,可以在玩伴中炫耀好几天了。
那时,每家每户都备有“柴叶针”,一种铁质的粗长针,上头弯曲成小圈圈,下面尖尖如针头。要是刮大风了,或是下大雨,伙伴们就拿着“柴叶针”严阵以待,也无需大人使唤,好像这就是自己的职责所在。等待“时机成熟”,当然是风停了,雨住了,便百米冲刺般飞奔到树林里,拿着长度跟自己身高差不多的“柴叶针”使劲儿地往铺满树叶的地上戳,没几下,便用力把戳过来的树叶往上一撸,继续戳,继续撸,很快,一根“柴叶针”就集满了树叶。然后左右手分别抓住满载的“柴叶针”的头尾飞快地跑回家,迅速将上面的树叶撸到自家屋檐下。立马又飞奔到小树林,生怕树叶都被小伙伴抢光了,这样往返两三趟,小树林的地面干净了,小伙伴的脸却花了。屋檐下堆满了我们的战利品,五颜六色的树叶铺在门前,那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等晒干以后,这批树叶就是最好的柴火,烧出来的饭菜特别香。
这些事都发生在我满7周岁上小学之前。我常自嘲自己可能得了老年痴呆症了,当前的事情说了就忘,过去的事情记忆犹新、如数家珍。许是农家孩子的童年美好单纯,更不乏快乐幸福,能让我久久难以忘怀,甚至深深地眷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