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6版:玉海楼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瑞安城古街老巷【虹南篇】
会文里
陈黻宸故居门台
会文里62号廊轩
会文里62号垛头
宋恕故居后轩房(万锡春摄)
会文里72号
陈黻宸故居内景

    瑞安城古街老巷【虹南篇】

    会文里

    ■万锡春/文  孙凛/图

    从县前新街至屏星街跨过架在屏星街小河上的太平桥往南,有条幽静小巷,这就是会文里。这条位于县城南部的古巷,其名字的由来要追溯到宋朝,宋项泽一门十八人登第,奉敕建立“会文坊”于午堤桥北巷口,后演变成地名,会文里巷名由此而来。1969年与新街合称新街,1981年12月恢复会文里原名。会文里呈南北走向,北接新街,南连南堤街,长220余米,宽3.5米。路段东通屏星街、所坦街,西与范大桥街、申明亭巷、水心街等相通。

    这几年老城改造的浪潮似乎还没有波及到这老城深处的小巷里,这里依然是狭窄的巷道,木楼砖墙,平静如初。随着岁月的摧残和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逐渐,一些新建筑代替了一些年久濒危的老宅。当然这些小拆小建并没给小巷以伤筋动骨的改变,小巷依然保留着值得品味的、浸淫了数百年的明清遗风,古老的青砖老宅,平和的幽静小巷。

    当年从太平桥到范大桥,巷边有一条小河,这条河流是范大桥街沿河与屏星街沿河的转折河段。从太平桥到申明亭巷口的路段,两侧大都是低矮的木构平屋和两层楼房。在上世纪70、80年代间,有些老屋被拆毁,建了现代建筑。

    从申明亭巷口至南堤街口,路两侧分布着以大小不同的庭院式建筑为主。走过申明亭巷口,向前不远处,有一座民国时期的门台,现编会文里43号。它就是著名的史学巨子陈黻宸的故居。现在的故居门台被两边新建的高楼突出的墙壁压抑着,显得狭小,如果没有门上的一块醒目的文物保护标志牌,相信绝大多数过往行人都很容易忽略它的存在。门台由青砖砌筑,层层叠叠地砌上去,两条门柱上粉出了匾框,原本给人一种中国旧式老院的印象,但是再往上,到了门顶改变了传统的屋顶做法,出檐用条砖叠涩迭出,檐口线下以小托石装饰,小托石下粉出枭混线条。至于门楣上方那个长方形的匾额,则又回到传统的中式风格。

    故居由南院和北院组成,两院在厢廊辟有小门,以便两院往来。南院的门厅和主屋二层面阔皆五间,之间设复廊形成回廊。北院正屋二层面阔三间,后带左右后轩房面阔一间。整座建筑采用西洋建筑图案和砖叠涩发券的做法,外墙立面清水做法,具有浓郁的西洋风格。

    据说当年宋恕曾住在北院。陈黻宸和宋恕交好,两人自1877年结交后,友情终生不渝。1887年,宋恕父亲去世,被独占家产的二弟百般折磨。其岳父孙锵鸣闻知后将宋恕移家瑞安。在朋友落难时,陈黻宸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安顿家室,度过劫难,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

    陈黻宸创办的颖川书塾是当年瑞安最为出色的书塾之一。清光绪年间,陈黻宸创办颖川书塾于住宅,专为陈氏子弟甥侄入塾,其侄陈怀和外甥林损均曾在此塾受启蒙教育。一开始,书塾或许是个家塾,只接收房族子弟入学,后来的颖川书塾事实上已经突破家族的界限,甚至突破瑞安县域的界限,以至永嘉、乐清、平阳、泰顺、玉环等县官绅子弟亦慕名前来求学。

    这里即是陈黻宸住所又是私塾,还是陈黻宸的藏书处。民国年间陈黻宸设藏书楼于居所内,名饮水斋。所藏桑梓秘籍,连柜叠架称富乡里,后来部分藏书在上世纪50年代收藏于温州籀园图书馆。

    会文里有座建于清代的许氏宗祠。现在由于年代久远和使用功能的改变,建筑的历史原貌已有所改变,但改变不了的是曾在这里发生的事,它将永远在这里留着印记。

    五四运动革命风暴席卷全国,一些在大专学校读书或工作的瑞安籍青年知识分子,会同当地学人纷纷在瑞安创办学社。上世纪20年代初,浙南著名教育家金嵘轩先生与周予同、李笠等在会文里许氏宗祠创办“知行社”, 倡导“知行务实”,积极施行普及教育,“以知行图救国”,积极传播革命思想。

    1925年林去病等人鉴于“外侮日亟,内乱频仍,非唤起民众,推翻黑暗统治,诚有亡国灭种之虞”的政治现实,在小东门外两面河“话桑楼”成立了“中山主义研究会”。1927年,“4·12”反革命政变后,浙南的中共组织遭到了严重破坏。面对敌人的白色恐怖,党支部在话桑楼创办了中山图书馆,后迁会文里许氏宗祠,并以此为掩护,秘密开展党的活动,坚持对敌斗争。抗战期间,县战时青年救国服务团在城内创办民众夜校,招收失学青壮年,开展国防民众教育。开始校舍借用南堤小学教室,后来迁到会文里许氏宗祠。1936年瑞安城关汇头许太和后人,西南镇中心国民学校校长许冶荪,在会文里许氏宗祠创办瑞安县第一所幼稚园。次年暑期,因时遭日军飞机骚扰而停办。解放后,瑞安市二轻建筑工程公司迁入许氏宗祠。

    民国建筑是这条小巷历史延续的印记。其中会文里72号建筑是典型的民国初期建筑,由主楼和厢房组成。主楼为二层单檐楼房,穿斗式梁架。二层用略向外挑出的平座代替了过去传统做法的廊檐,使传统建筑底层采光不足的现象得到了改善。就建筑形制的风格,以及斗拱的形式、平座设计和细部构筑、檐内装饰来看,都已具有明显的由传统建筑的古朴含蓄风格转向民国时期建筑的时尚明快的风格特征。

    在这条老巷老门台是很有看头的。那些留下来的老门头,印证了老巷历史留下的印迹,岁月留下的苔痕。除了那些中西合璧的,也有标准的传统中国式门台。这种门台,看上去端正大气,更显气派和历史沧桑。比如会文里62号,就是方正气派的门头,修建于清代,一直保留到现在。木板大门被勤快的屋主人洗出了木头的本色,门前两侧,八字墙颇有气势。更具岁月感的是,这旧门台上部,残缺的屋脊和檐口的勾滴上已长满了黑绿色青苔,筒瓦垅中一些不知名的小草也在悄无声杳中萌长,屋檐下砖雕斗拱、月梁及花卉图案在岁月的熏浸下已呈现灰黑色。砖砌的大门壁柱上的仿长方砖石灰抹面,也由于岁月的腐蚀已有些斑驳脱落。

    会文里有意思的老门台还有很多,需要你慢慢去发现和品味。这些特色各异的老门台,是一个家庭的脸面。这个家庭的兴旺与败落,主人的人生阅历,审美情趣的雅与俗,所谓红尘冷暖和人性,都在这门台上了。看门台,看的是意味深长,看的是时光荏苒。

    这里还有不少建筑体量不大,装饰工艺相对简洁平和的老民宅,相比那些深宅大院和装饰华丽的宅院,这些普通宅院建筑和那些临街的一楼一底的连檐穿斗木结构楼房更具平民化,少了许多高大的马头墙和人文气息,但依然保持着岁月的苍桑和历史留下的痕迹。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建筑才使古街老巷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活力。

    会文里作为“会文坊”而得名的老巷,除项氏颇多精英外,陈黻宸和宋恕即是莫逆之交又都是时代精英。陈黻宸(1859~1917),字介石,是他提倡“学无中西,惟求有用”,反对空虚无用的程、朱理学,强调事功之学,曾对学术界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宋恕(1862~1910),初名存礼,字燕生、平子。是近代中国很有影响的维新思想家,他关心国运,勤奋好学,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尤其是他的文化思想,富有特色,具有重要价值。与陈黻宸、陈虬并称“浙东三杰”。 此外还有名医陈侠(1873~1917),字醉石。黻宸弟,少以病学医于陈虬门下,尽得其术。还有一生致力于古文学及乡邦文献研究的陈谧(1902~1966),字穆庵。曾在燕京大学讲学。1934年在瑞安创《瓯风》杂志,任总编,刊载孙治让和“东瓯三杰”遗著以及温州当代学者著述。1947年应南京国史馆聘为馆员。

    走在这条古街上,到处都弥漫着古朴的气息,这些承载过几代人记忆的石阶、木门、砖瓦,还会继续在会文里留着印记,虽然看起来已经有些破旧,但是今天的破败可能是明天再也找不回来的景色与记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安全视界
   第00003版:深一度
   第00004版:和美莘塍
   第00005版:最新闻
   第00006版:玉海楼
   第00007版:家周刊
   第00008版:家周刊
会文里
瑞安日报 玉海楼 00006 会文里 2019-6-2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