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千年塘河文化 再掀全民治水热潮
——瑞安市温瑞塘河文化高峰论坛侧记
■记者 苏盈盈
一部东瓯史,半部在塘河。温瑞塘河是温瑞平原上的一条生命线,同时也是凝聚着温州的文化、自然景观的综合体。开发塘河文化价值,创造塘河文化品牌,是提升城市文化品质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当前深入开展温瑞塘河综合整治的崭新课题。
日前,由市治水办、市温瑞塘河工程建设中心和温瑞塘河文化发展促进会共同主办的温瑞塘河文化高峰论坛在我市隆重召开,来自省、市和本地的治水专家汇聚一堂,交流互鉴,掀起一场关于保护母亲河的“头脑风暴”,共商共议科学治水、全民治水、依法治水进程。
此次高峰论坛还邀请浙江省委党校教授王希坤作题为《杭州大运河提升历程、成就及对塘河建设的启示》的讲座;温州市委党校副教授梅文娟作题为《践行两山理论、推进温瑞塘河生态文明建设》的讲座;省治水办宣传组副组长汪劲松作题为《浙江治水的历程和方向》的讲座。
温瑞塘河主河道古称南塘河,全长33.85公里,其中瑞安段主河道长13.4公里,流域面积212平方公里,有230条纵横交错的河段。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原本清澈的母亲河曾一度变成黑臭河。近年来,我市通过深化五水共治、剿灭劣V类水行动、加强污水零直排建设,塘河水质已得到明显的改善。如今的塘河边,驻足休憩的人多了,水清岸绿了,水中还有欢快的鱼儿在畅游,时常还有白鹭掠过水面,至美浙南水乡的场景再现瑞安百万人民面前。
今年2月,习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重要文章中提出,要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2018年,我市温瑞塘河工程建设中心紧紧围绕“城市塘河、文化塘河、景观塘河、生态塘河”的工作目标,按照“千年塘河、浙南水乡、梦中故里”的总体定位,聚焦重点、呈现亮点、打通卡点、攻克难点,建立三年项目库,计划三年内投入41.5亿元实施37个塘河沿线建设项目及塘河沿线景观提升一期工程等30个整治提升类项目,全力推进瑞安温瑞塘河沿线开发利用项目建设。
为了把青山绿水还给子孙后代,当前,我市正上下同欲、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治水主体作用,把“政府单兵作战”变为“全民集体参战”,以唤起更多人对保护母亲河的关注与热情,引导群众争做治水践行者,着力谱写全民治水、全民发动、全民监督的干群合力治水新篇章。
翁锦武(嘉宾)
原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温州市温瑞塘河环境与文化促进会第一届会长
温瑞塘河流域面积广,是我们温州瑞安人民的母亲河,历届政府对塘河治理非常重视,沿岸居民对水质变化尤为关注。这几年来,瑞安政府对温瑞塘河主河流进行了全方位的治理和建设,整体上予以保护,瑞安市塘河文化发展促进会等民间力量也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密切配合政府治水,做了大量工作,成绩有目共睹。
如今的塘河治理,已不能简单地用河面清淤除污来解决,而应从科学治水的角度出发,从根源上治理污染,改善水质。同时,塘河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在治水的同时还应挖掘沿岸乡土文化、保护历史古迹,融入景观建设,串珠成链,打造靓丽塘河风景线。
汪劲松(嘉宾)
浙江省治水办宣传组副组长
温瑞塘河在瑞安这片创业的土地上流经了几千年,一代又一代的瑞安人在此繁衍生息,千年塘河文化已深入人心。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塘河文化的挖掘、整理、收集中去,这是一个令人感到温暖、振奋人心的好事。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讲,文化是不断前进的,同时文化也是有使命的,它能鼓舞、凝聚人心。我觉得瑞安在塘河治理中要融入治水的艰辛历程,让大家知道我们是通过怎样不懈的努力才有今天的面貌。这需要以文化的力量来唤起更多人参与,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去协助政府的治水工作。
同时,还要进一步深入落实河长制。这些年,各级河长在河道、水体的维护和管理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从2018年开始,全省上下在开展“美丽河湖”创建。因为“美丽河湖”创建标准中有很大一部分涉及水文化的挖掘和建设工作,要有文化元素积淀的河流才能评选为“美丽河流”,和过去河长承担的管护职责不同,这需要转变工作思维和方式,因此,着力挖掘和建设文化元素,这是河长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高永兴(嘉宾)
温州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总工
五水共治只是治理塘河的初级阶段,未来要做好生态和文化建设,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关于文化建设,首先要挖掘文化,温州历史悠久,文风鼎盛,是永嘉学派的发源地之一,瓯越文化遗产丰富,时至今日,还有好多文化尚未挖掘;其次是认识文化,对待传统文化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误读文化;再者是评价文化,文化要素评价要遵循两大坐标,区域比较和时间比较,要放在历史文化长廊中,放到全国乃至世界的空间中去比较、论证、研究,才能发现它的时代价值;最后还要利用文化,挖掘和保护不是目的,最终是要通过文化实现唤醒生态文明意识,让大家明白赖以生存的山水和后人息息相关,对家乡有归属感、自豪感,自觉地保护塘河。
作为景观设计的高级工程师,我觉得真正的景观设计是无痕的。大道至简,大道无痕,希望未来的塘河景观、文化建设和水一样,上善若水、默默无痕。
池志刚(嘉宾)
瑞安市治水办常务副主任、温州市生态环境局瑞安分局局长、市温瑞塘河工程建设中心主任
2016年,我到瑞安市治水办任职,作为治水人,我看到了治水道路之艰辛。2017年剿灭劣V类水是全省任务最重的,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治水人冲锋在前,取得了良好成效,夺得了全省治水最高奖“大禹鼎”。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怎么办?我觉得一要治根本,在治水过程中发现温瑞塘河河水发臭的根本原因是没有雨污分流,比如望湖二期附近的河流,实施了雨污分流工程后,水质大有改善,能见度、透明度提高。二要治重点,2017年“剿劣”任务很大,1个省控5个温州市控断面,量大面广,我们把城中村、城郊界的临河100米列为截污纳管重点区域,重点整治企业、餐饮业的污染源问题。三要治系统,管网是一个系统,一级、二级管网都有了,三级管网如果不接入,这个系统就空置了;同时河道也是一个系统,某一个环节破坏了,生态链就断了,所以要做好生态修复,提高河道的自净能力。四要治人心,生态环境和我们息息相关,而一些人总觉得保护环境事不关己,部分企业为图利益,环保设施形同虚设,只是应付检查;沿河群众为图一时方便,随手丢垃圾时有发生。
总之,治水工作不能脱离群众,不能单兵作战,这就需要我们去唤醒民众,走群众路线,发动更多人一起治水、护水。
黄春翔(嘉宾)
瑞安市治水办副主任、市温瑞塘河工程建设中心副主任、市温瑞塘河文化发展促进会会长
温瑞塘河文化高峰论坛是瑞安市温瑞塘河文化发展促进会的一大盛事,对我们每一位会员是鼓舞人心的。值得一提的是,去年7月1日成立的瑞安市温瑞塘河文化发展促进会,在文化打造、全民宣传、全民治水中走出了一条瑞安特色的全民治水之路。
在文化打造方面,首先全力运用文艺工作者的力量,自成立以来,促进会和市文联联办了塘河文化书画摄影大奖赛,成功举办守望塘河巡回演出,组建塘河文化讲师团,召集一批温州地区文化名人谋划出版《至美塘河》和《摄影家眼中的至美塘河》等乡土读物。其次是全力运用媒体的力量。我们全面发动主流媒体的权威影响,分别和瑞安广播电视台、瑞安日报联办专题栏目—《全民治水》,邀请《温州日报》等上级媒体做好治水外宣工作。再次是全力运用民间志愿者的力量,治水工作必须紧紧依靠群众,只有走群众路线,才能做好五水共治和弘扬好千年塘河文化。
温瑞塘河从东晋时代流淌至今,从岁月深处汩汩而来,我们一定要治理好、呵护好这条母亲河。为进一步掀起全民治河热潮,传承和发扬光大塘河文化,我们要站在建设生态文明、保障群众健康的高度,挖掘乡愁,传播生态文明,使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综合整治温瑞塘河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最后,让我们以弘扬千年塘河文化的名义再出发,共同打造至美浙南水乡。
胡如意(嘉宾)
温州市温瑞塘河环境与文化促进会会长
我曾在英国最大的水务公司工作,国外治水是通过立法,从法律层面禁止污水直排入河;其次是修建大量市政管网,统一收集污水;第三是建造污水处理设施,使排水的水质达到河流的承载量。
回观国内,治水工作十分艰难,因为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过去这些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保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目前国内治水有个突出的表现,总结起来就是“内忧+外患”,造成了治水的难度和曲折的过程。
内忧是指,城市建设中,为了给发展让步,很多河道被人为破坏,严重破坏了河道的自净能力。外患是指,过去在城市建设中对管网等方面的环境治理设置投入不足,群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较为薄弱,垃圾乱扔、污水偷漏排现象屡禁不止。
为此,我们倡议:治水一定要向科学治水、全民治水进行有机转换,同时要以文化的力量来唤醒大家对生态文明的保护意识。
何光明(嘉宾)
市温瑞塘河文化发展促进会副会长
我出生在塘河边,记忆中的塘河碧波荡漾,两岸分布着大量的文化资源,富有梦里水乡的意境。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塘河沿岸的历史印迹也在消失,一些传统的街区格局、河街形态被现代潮流给淹没。我认为塘河的传统文化不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脚步而失落,一些民间治河经验、民俗民风、民间曲艺等贴近老百姓生活的文化底蕴不能被遗忘。
因此,开展温瑞塘河历史文化建设、开发塘河传统文化价值,已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传播好塘河文化,讲好塘河故事,并以此创新工作思路,是今后温瑞塘河综合整治工作的客观要求。
木金凤(嘉宾)
瑞安市优秀人大代表
我在塘河边长大,喝的是塘河水,对塘河有深深的情怀。曾经被污染的塘河水,这几年在政府、部门和民间公益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水质已经有了明显改善,景观也变美了,我很高兴。作为人大代表,我也一直关心塘河建设和治理,在此我提两个建议,希望瑞安市温瑞塘河文化发展促进会强化塘河文化宣传,以文化传播感染更多人投入保护塘河行列;希望政府部门要动员更多人一起参与治水,同时在塘河整治中要做好塘河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做好塘河文化建设总体规划,使文化和旅游相互结合,使塘河文化打造像杭州大运河模式一样,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郑锋(观众代表)
瑞安市民监督团成员、市温瑞塘河文化发展促进会监事、水质监督小组副组长
我来自民间,是一名“草根护水者”。去年7月1日温瑞塘河文化发展促进会成立,我成为水质监督小组的一员,一年来,我们对13.4公里的温瑞塘河主河流和多数支流展开巡河、监督,同时还联合瑞安市民监督团、民间河长和3家社会公益组织共同开展治水活动。有了他们的参与,我们的力量更加强大。
为此,我再次呼吁政府、部门要发动我市更多社会公益组织共同参与,为治水工作注入一股股民间的“中坚力量”。同时,我们水质监督小组仍将联合市民监督团、民间河长组织和公益组织一起开展巡河、监督、护水行动,为母亲河水清、岸绿、景美、空气更清新而贡献绵薄之力。
王雨雪(观众代表)
安阳街道进源社区党支部书记、怡心河和高岗河进源段河长
我从2015年开始担任村级河长,治水历程确实不容易,但看到母亲河变清变美,心里特别欣慰。自从担任河长,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回顾四年的工作,我觉得村级河长首先要“脚勤”,只有走出办公室,经常去河边看看,才能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我社区一共有4条河流,3条是塘河支流,其中怡心河是断头河,治理难度很大,我对此倾注了很多心血,几乎每天都要巡河一遍才能放心。另一方面是“嘴勤”,因为河流沿岸居住区密集,生活垃圾入河、污水直排入河等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作为河长,我们应该亲力亲为、耐心地向他们解释,告诉大家如何保护河流,让母亲河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
[采访手记]
对于塘河水质,我市民间有句顺口溜:“六十年代淘米洗菜,七十年代水质变坏,八十年代鱼虾绝代,九十年代洗不净马桶盖。”近年来,随着治水工作的深入开展,对塘河流域实施清淤截污,在改善水质的同时,也全力打造塘河生态景观带,如今,温瑞塘河已逐渐再现梦里水乡意境。
斜风细雨,塘河水面轻烟拂绕,水生植物点缀其中,一副烟雨朦胧的江南水乡美景图徐徐展开;夜幕降临,沿岸华灯齐放,将塘河点缀成流光溢彩的“银河”,拥有400多年历史的拱瑞山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犹如温瑞塘河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为市民夜游休憩提供了绝美去处。
瑞安知名诗人阮忠涛也曾这样抒发心中的塘河情怀:
古城瑞安,塘河是这座城市的魂
命运注定,我们与塘河水相依
我们一群人,因塘河汇聚
浸润于这水的清灵
我们以塘河为自己命名
把心交给塘河
犹如一叶叶小船,以水为皈依
我们用塘河之水漂洗心底
一行行诗句,一声声吟唱
从此在水岸边,踏歌起舞
汇集了水的风华
悠远沉静,波澜不起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饱满的塘河心
纯真无邪
晶莹透亮
执着自信
自温州提出加快打造“两线三片”五张亮丽城市名片口号之后,我市积极响应,主动对接温州“两线三片”开发建设总体部署,大力推进塘河沿线整治提升工作。对外展现塘河生态之美、景观之美、文化之美,让广大市民共享“大建大美”阶段性成果,也提高了塘河的美誉度和市民的满意度,共同打造至美塘河。
今天,塘河文化高峰论坛以温瑞塘河综合整治为例,主要是为了传承和弘扬千年塘河文化,进一步掀起全民治河的热潮。正如温州市政协副主席、瑞安市委书记陈胜峰给《至美塘河》一书的序言所说:历史是城市的年轮和记忆,而塘河就是瑞安穿越千年岁月的历史回响,也是瑞安文脉的承载者、记录者。站在新时代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要进一步增强瑞安文化自信,打造好塘河的生态之美、业态之美、文化之美,让古老的塘河散发更加年轻的光彩。至美塘河,不仅美在过去,更要美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