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修复海洋和淡水资源
增殖放流超9600万尾
本报讯(记者 黄丽云)昨日,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今年以来我市已投入167万元,进行增殖放流超9618.19万尾,其中淡水放流数为1561.6万尾。
日前,一辆装载着鱼苗的大型运输车开到了贾岙溪边。来自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的专家正在对鱼苗进行验收,并测量记录鱼苗尺寸。随后,鱼苗运输车依次开往贾岙村内的几个放流点,将鱼苗放流至贾岙溪。
据专家介绍,此次放流的鱼苗为鲢鱼和鳙鱼。虽然该类鱼种长至可捕捞大小需要一至两年的时间,但是这类鱼可以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鲢鱼是一种吃浮游植物的生物,因为浮游植物可以吸收氮磷,这样就相当于从水里面把氮磷吸收了。白鲢是净化水质效果特别好的一种鱼。”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陆荣茂说,氮磷也是人体所需要的有机成分,所以无需担心食用净化水质用的鲢鱼会对人体造成不利。
据悉,此次活动共放流鲢鱼和鳙鱼约850万尾,总价值约11万元。到目前为止,我市淡水资源放流已达1561.6万尾。
增殖放流的另外一大类型是海洋资源增殖放流。此前,市农业农村局就曾组织工作人员对北麂海域放流了4000多万尾日本对虾虾苗。
市农业农村局渔业渔政渔港管理科科长吴存献介绍,我市增殖放流采购的主要是大黄鱼、曼氏乌贼、日本对虾等。海洋资源增殖放流的目的是修复海洋资源,使渔民增产增收增效。淡水资源品种主要是为了修复水质资源,助力乡村振兴。按照今年我市增殖放流的规划,海洋资源增殖放流6000万尾,淡水资源增殖放流1000多万尾,现在实际增殖放流数已经远超全年的目标数,总增殖放流数已超过9600万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