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宣传 创示范 建机制
飞云街道垃圾分类工作有序推进
本报讯(记者 林瑞蓉 通讯员 汤力祥 章富城 洪伟畅)7月1日,上海市正式实施《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让“垃圾分类”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垃圾分类是目前国家的重要政治任务,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记者了解到,近日,为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工作,提高垃圾分类减量化、资源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飞云街道正在逐步开展垃圾分类工作。
寓教于乐
垃圾分类知识“藏”进趣味游戏中
都说要垃圾分类,可垃圾到底怎么分?7月17日,飞云街道以“红七月”活动为契机,开展了一场寓教于乐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
上午8时,太阳已经开始焦灼,宣传场地上早早排起了长队,群众只要把卡片上的垃圾正确分类,就能得到相应奖励。据悉,此次活动将垃圾分类知识“藏”进了“看图识垃圾”趣味游戏中,让大家在游戏中学会垃圾分类。
活动现场,飞云街道团委、农办、妇联、计生协、环卫等科室站所志愿者,以及哈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国家电网江南供电所志愿队以及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瑞安学院“校地一家亲”暑期社会实践队的志愿者们积极参与。“校地一家亲”暑期社会实践队指导员叶丰说,寓教于乐的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方式老少皆宜,各个年龄层的群众都能参与进来,非常有意义。
当天,在志愿者的积极引导下,不少群众学会了如何对垃圾进行分类。同时,另一队志愿者来到姊妹桥公园及“云江嘉园”小区捡拾垃圾并进行分类、展示,真正将垃圾分类带入居民生活。
飞云街道农办副主任舒俊杰表示,推广垃圾分类要广做宣传,让大家了解垃圾分类政策,知道垃圾如何分类。此次宣传活动极大调动了街道群众的参与热情,让大家对垃圾分类有了更深的了解。
逐步建设
垃圾分类工作一步步推进
8月1日起,温州将正式实施《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标准》,我市必将掀起垃圾分类新浪潮。在广宣传、广倡导的基础上,飞云街道推广垃圾分类工作的脚步正脚踏实地、一步步向前迈进。
在马道村,垃圾清运车每天来回作业,每辆车上装有8只垃圾桶,回收垃圾时采用“以桶换桶”的新模式,大大提升工作效率。设置在全村12个点位的四分类垃圾亭,更是成为监督村民垃圾分类的“哨兵”。
据了解,马道村作为飞云街道垃圾分类重点示范村,共投入12个四分类垃圾亭、2辆四轮八桶清运车,配备1名垃圾桶清洗及二次分拣人员,实现垃圾分类全面覆盖,“垃圾分类无处不在”成为村民的切身感受。
舒俊杰介绍,自2017年7月我市实施垃圾分类以来,飞云街道开始实施垃圾分类试点村建设,以点带面,逐步实现垃圾分类在飞云辖区全覆盖,2017年创建试点村4个,2018年创建试点村10个。“今年撤村建居后,我们争取垃圾分类在12个社区、7个村全覆盖。”舒俊杰说。
此外,飞云街道还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村民分类投放、保洁员分类收集、保洁公司分类运输、市级分类处置”的垃圾处理模式。近三年,为辖区内常住家庭每户配备二分类垃圾桶约1.5万只,由各驻村干部带领村干部沿路每家每户发放,并进行登记编号,同时向村民讲解垃圾分类知识。
生活垃圾分类是衡量乡村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舒俊杰介绍,下一步,飞云街道将继续加大宣传力度,以飞云团委为纽带,联合飞云各中小学,以“小手拉大手”活动为切入点宣传垃圾分类。同时还将逐步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让垃圾分类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