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严规中扭转
“没有养成的习惯”
■王国荣
人的各种良好习惯,是从小一点点培养起来的。如果缺失了一种或多种教养,那么按与时俱进的现代文明标准来考量,就会减分,而且“缺失”越多,文明分就越低。这既关乎个人面子,也关乎整体形象。
且说生活垃圾分类,过去我们都没有养成这一习惯,不要说在农村脏,就是在城市里也随处可见垃圾。这是贫穷落后的原因。可是如果在国力已经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文明的要求再不与人们普遍提高的生活质量对等,再不将过去的脏乱差现象翻篇,就绝对说不过去了。但现在要将这个“没有养成的习惯”扭转过来,也确实有不小的难度。
之所以说它难,是因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最早试点的浙江,目前还没有在全域同步推进,或者说还比不过上海。之所以说它难,是因为今年7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时,竟被称为“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条例”,引发了全社会热议。如果它是一种早已为人们普遍养成的习惯,还会称之为“史上最严”吗?肯定不会。就像如今人们进家门时都会习惯地换鞋一样。所以,面对质疑和争议,网上有很多人对这“史上最严”表现淡定,说“习惯了就好”。
看了本报7月26日第4版报道,潘岱街道垃圾分类的宣传、动员及指导等工作有序进行,下一步垃圾回收将迈入智能化,让辖区社会单位、机关团体、党员干部、群众主动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中来,养成良好的习惯,争取8月底前垃圾分类覆盖面达80%……我在想,如果每个群体中有80%的人具备了各方面的良好习惯和行为规范,区区一个垃圾分类根本不在话下。
“习惯了就好”。确实,习惯成自然。其实道理很简单,如果孩子从小口吃,不及时予以制止纠正,长大说话就会结巴。所以,在生活中大人一看到自己的小孩有不良行为,就会立马制止甚至严厉训斥;所以,在幼儿园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反过来还会童言无忌“教育”大人。如果再去好好地学习领会一下“习以为常”“积习难改”“积重难返”等成语典故,可能对生活垃圾分类就不会觉得难了,也会对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所帮助。
在此,我们不妨学学日本人对生活垃圾分类的较真程度:物业发每户居民一本厚厚的倒垃圾辅导手册,仅注意事项就多达500多条,如饭后碗碟要先用废报纸擦干净后再清洗,避免不易分解的油污流入下水道,同时减少化学洗涤剂的使用;周一吃的鱼直到周四才能“吐”骨头,且过了早上8时就只能拿回家臭上一星期;遛狗的人出门必带纸、水、夹子、塑料袋,狗主人把便便捡完还要把地面用水清洁干净;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从兜里往外掏废手纸等自己使用后产生的垃圾,不厌其烦地将其分门别类装进不同的垃圾袋……
好的习惯是在严格的规矩中点滴养成的。坏的习惯则必须通过强制手段来“痛苦”扭转。如本报7月11日起推出的“不文明行为曝光台”,其中一个镜头是莘塍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一楼走廊,一名男子直挺挺地躺在候诊长椅上,太不像话!在全市范围内向不文明行为“说不”,目的是要让不文明行为人长点记性,促使其改正不良习惯,提升城市文明形象和文明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