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童古村
■施正勋
出发前,导游与司机都声称:上午去参观一个古村落。而沿途的标牌却写着:前童古镇。
直到踩着鹅卵石,匆匆穿越几条长长的宽窄巷子,观赏过景点门票上标注的大多地方,我仍然顽固地认定它只是个古村,一个由童姓家族为主体,精心设计营造而成、留存近千年传统农耕文化的典范村落。
映入眼帘,最值得称羡的是贯穿大小巷陌,宽窄不同的流动水网,与遍布全村的石径几乎如影随形,密不可分。河渠中,成群红、黄、白色彩艳丽的鱼儿在绿波荡漾中嬉戏,连村姑依渠在石板边洗衣也不避让。一朵朵如雪花的皂泡,消融在奔波的碧水中。城市公认的污染源,在这里仿佛转化成了活性净水剂,令我惊叹。
村中卵石铺筑的小径大多宽仅两三米,水渠最宽的也只有一米多,狭窄处约半米余,渠底的卵石清晰可见。渠中游鱼结队而游,许多鱼儿身长竟达尺余,民居门户一开,即是一汪哗哗的流水,鱼儿就在门口悠游。如此奇异的和谐生态,若非目睹,简直无法想象。
漫步于幽长的小巷,巷旁的店户大多从事乡土工艺行业,如根雕、石刻、贝画,各具特色。闲居的村民则人迹寥寥,偶尔可见一两位年长者,神态悠闲,怡然自得。
据介绍,前童古村已有770余年历史。南宋绍定年间,官居迪功郎的童潢游历中发现这块“山环水绕、围而不塞、藏风得水”的宝地,便举家迁徙至此。因地处慧明寺前,故名前童。
前童第十二世祖童濠(1462~1520),是位民间水利专家,他率族人引白溪水入村,挨户环流,营造成水网绕宅、曲径小桥的八卦水系布局。晚年,还创建起整套保护水环境的长效机制。为了凝聚人心,童濠首创“元宵行会”活动,制订规则,保障水系疏浚落实到家家户户。该活动延续至今,2014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村里除一条老街外,亭台牌坊交相辉映、民宅庭院错落有致,点缀着古井、照壁、石花窗,配以精美的木雕、砖雕构件,使村居独具风采,更展现了民间工匠的精湛技艺。
从前童大宗祠门口的几对雕花精刻石旗杆,可以想像当年童氏祖先曾经的显赫。而民俗馆、旗鼓馆中展示的实物,更证实了当年儒家传统习俗在村民中长年盛行,流传不衰。馆内陈列的各类农耕时代实用器具,各种民间生活习俗记载,名目繁多,形成儒家文化礼仪的完备体系。
前童元宵灯会是村民自发组织的一项民间盛典。虽然不能亲临现场一睹其热闹喜庆场景,仅陈列的众多精雕细琢灯架,足以让人留连忘返。
在村里悠转了一个多小时。为好奇心驱使,我离开队伍,独自在幽静的小巷间穿梭。好几座古院落,几个精致古朴的匾额,还有随处可见的雕梁构件,只能草草观赏,对其深厚历史与背后蕴藏的故事,实在来不及深究。无论是鹅卵石铺筑的小路,还是经过改造的石板路,整洁干净,堪称一尘不染。地面不见任何垃圾,连烟蒂也绝迹难觅,村民的环保意识令我叹服。
这是一个值得细细品赏的古村落,尽管旅游说明中标注的“大夫第”已经倒塌,方孝孺留宿过的地方亦不见了踪迹,新建的伯吹故居侧尚未开馆,仅留存的一座座院落中,悠久的文化积淀足以引人沉迷、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