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课堂为智慧教育插上翅膀
我市34所城乡学校9月开展“互联网+义务教育”
■记者 欧苗苗 通讯员 苏立昆
在这个暑假开始前,在马鞍山实验小学,一堂“共享课堂”正在进行。语文老师林景丽和三(5)班与湖岭二小三年级的学生,通过网络直播一起学习《司马光》。提问、解疑、书声琅琅……一块小小的屏幕,让相隔两地的孩子仿佛就在同一个教室,其乐融融地同上一堂语文课。昨日记者从市教育局获悉,这样“共享课堂”,9月份我市将在34所城乡学校启动。
“共享课堂”,是“互联网+义务教育”的主要形式。“全面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推进1000所中小学校结对帮扶,让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被列入浙江省2019年民生实事项目,是省政府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的重要举措,是一项惠及广大百姓的民生工程。近几年来,市教育局率先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工作,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创新应用。
“共享课堂”,不少学校已先行
去年12月29日上午,我市共享课堂助力智慧教育启动仪式在马鞍山实验小学举行,首批智慧教育共享课堂试点校接受授牌。
“我们很开心能为农村的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共享课堂’不仅仅是视频连接,老师与农村的学生还可以实现网络同步互动,共同学习。”马鞍山实验小学校长蔡建明说。
湖岭二小属于农村学校,学校师资配置不均衡。两所学校作为“城乡携手,同步课堂”先行试点学校,经过一年的摸索实践,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模式,目前每个月开展同步课堂8节,涉及的科目有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每学期还会至少开展两次线下结对送教活动。
共享,改变了教育的常规模式,更是为教育资源不平衡这个老问题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
事实上,由于受设备的限制,我市部分学校已经开展线下活动,或借助原有技术支撑开展活动。3月13日,滨江中学八年级老师上了一节《大雁归来》语文课,远在几十公里外的结对学校高楼镇中学的老师及学生通过网络设备也在同享着这节课的内容;马鞍山实验小学邀请谢正勇老师作《互联网+教育,老师该“+”点什么?》的专题讲座等;大部分结对学校开展了相互走动现场交流活动。这些都为线上“共享课堂”的有效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区域内的课堂共享如火如荼,区域间的合作也在蓄势待发。
5月29日,陶山镇中心小学与文成县玉壶镇上林小学“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线下教学研讨活动在陶山镇中心小学如期举行。活动中,3位年轻的教师分别呈现了《角的认识》《倍的认识》《认识小数》三节概念教学。基于诊断展开的深度学习在课堂中完美呈现,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我们学校地处农村,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缺少名师、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引领。”在4月15日的现场签约仪式上,文成县玉壶镇上林小学的校长说,两校以“共享课堂”形式结对帮扶,对帮助该校教师转变教学理念、规范教学管理、强化教师素质、提升教研水平、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今后,双方将按照“合作共商、资源共享、发展共赢”的原则,继续开展多学科覆盖、多人员参与、多形式互动的一系列帮扶活动,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扎实有效推进帮扶工作,促进城乡孩子共享教育优质资源。
“共享课堂”,共促教育均衡发展
“‘共享课堂’的推广与开展,可以让教学穿越空间和时间,让农村和城乡的孩子实现同步上课,这既是对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也让农村的孩子享受了优质教育,推动了教育均衡发展,更为智慧教育的发展插上了翅膀。”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数超过2000人的有11所学校,安阳中心城区五校这3年有1135名超计划学生统筹被分流,塘下、飞云等中心镇学校施教区范围内的学生趋于饱和。另一方面,一些乡村学校却因生源急剧减少而导致资源闲置。目前,全市新居民子女人数超过50%的有53所学校。此外,片区内校际之间发展不平衡。同一个片区内不同的学校,由于办学条件、办学历史等原因,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评价也存在很大区别,这些问题都急需改善。
据悉,今年4月份,市教育局下发《瑞安市“互联网+义务教育”中小学校结对帮扶工作实施方案》,召开“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启动会并签订《协议书》。我市10所学生数不足100人的乡村小学和4所薄弱初中学校,分别与优质学校结对帮扶,在实现本地城乡学校开展“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的同时,6所优质学校分别帮扶文成县6所乡村小学开展跨县结对,共同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结对帮扶学校实行管理共进、教学共研、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师生互动、差异互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通过城乡同步课堂、远程传递课堂、教师网络研修和名师网络课堂等方式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努力办好每一所乡村学校。让结对的学校学生实现同步上课、同步作业、同步接受辅导;让结对的学校教师共同备课、共同上课、共同批改作业和辅导学生,共同进行质量检测,让乡村小规模学校学生同步享受到优质教学资源。我市将“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工作,与“现代学校联盟”办学、乡村“小而优”学校创建项目、之江汇规模化应用试点等有机结合,聚合发展优势,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共享课堂”,34所学校9月全部开展
4月19日,我市召开“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启动会。5月9日,召集市领导小组全体成员,教育局相关科室、市教师发展中心、教育学区及所有结对帮扶学校的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参加全省、温州市“互联网+义务教育”城乡学校结对帮扶视频会议,全面部署动员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乡村学生同样享有优质的教育教学,补齐教育短板。
7月18日,温州市教育局相关领导来我市就“互联网+义务教育”帮扶结对工作、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推进工作及民工子弟学校建设管理等情况进行专项调研。调研组走访了瑞祥实验学校,查看了录播教室的建设及与桂峰小学的互动情况,并了解了“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工作。调研组对我市的“共享课堂”建设给予充分肯定,并希望加快推进相关工作任务,让薄弱学校的学生享受到最优质的教育资源。
据统计,目前,我市34所学校已全部完成“互联网+义务教育”城乡学校结对工作,乡村学生数在100人以下的小规模学校结对帮扶实现全覆盖,民生实事智慧督查系统数据开始采集报送。今年,市财政保障结对学校具备远程实时交互、多媒体教学的基本条件,投入资金280万元。截至7月底,我市已完成所有设备的安装与调试以及平台的搭建工作,为下学期开学线上活动提供技术保障。34所学校将于9月全部开展“共享课堂”活动。
下阶段,我市将全面落实城乡同步课堂、教师网络研修、名师网络课堂等结对帮扶工作。
城乡同步课堂是我市此次帮扶工作的重点内容。下学期初,我市将开设1至2门学科进行网络教学,教学班级实行1个班级对1个班级,后期再根据实际情况扩大同步课堂的辐射面。
结对学校的教师基于网络平台开展集体备课、教学诊断和主题研修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市积极探索“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实施方案,以中小学教师全员参与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为主线,以“之江汇教育广场”为依托,开发菜单式课程资源,每位教师每年完成不少于36个学时的网络研修,推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促进两校共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我市将利用省、市教育部门提供的优秀教学课例及微课资源,发挥优质学校名师示范引领作用,促进优质资源共享。设立瑞安市第一批名师工作站20个和名师工作室30个,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作用,缓解优质师资共享度不高的问题,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