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4版:百姓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70年前山东小伙子孙宝经南下,在东海之滨工作生活60年
九旬离休老干部忆激情燃烧岁月
上世纪60年代,孙宝经参加劳动,和劳模吴振钱合影
孙宝经和老伴翻阅老照片
1962年,瑞安县委书记季殿凯(右)、县委副书记孙宝经(左)出席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的“七千人大会”

    70年前山东小伙子孙宝经南下,在东海之滨工作生活60年

    九旬离休老干部忆激情燃烧岁月

    ■记者 欧苗苗 实习生 陈俊元

    1961年春夏,中共中央先后在广州和北京召开工作会议。在广州会议上,毛泽东主持起草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规定:人民公社各级的规模都不宜过大,特别是生产大队的规模不宜过大,以避免在分配上把经济水平相差过大的生产队拉平,避免队与队之间的平均主义。5月21日至6月12日,形成《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 。

    瑞安县委坚决执行落实这个条例,在保持人民公社总体框架的前提下,纠正了公社化以来农村实际工作中的若干突出错误,解决了群众意见最大最紧迫的问题,遏制了“共产风”的再次发生,从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使全县农村重现生机。

    (摘自《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瑞安市历史》第二卷第十四章第二节《贯彻八字方针调整各项政策》)

    今年已90岁高龄的孙宝经说着一口带山东口音的普通话,70年前,他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报名参加南下,当时,他甚至没有与爷爷、父母告别,就南下了。那年,他刚满20岁,入党两年。

    回眸60多年的激情岁月,孙宝经一直没有忘记艰苦奋斗、无私无畏、不畏时艰、不怕牺牲的“南下精神”。

    走近群众

    带头参加劳动

    1958年,孙宝经调任瑞安县委副书记,分管农业工作。

    当时,我国经济发展滞后,人民群众温饱都成问题,地瓜藤、蔗糖渣都是大家的盘中佳肴,就连孙宝经每月的粮食标准也只有25斤。

    1963年,浙江省委将包括瑞安县隆山公社在内的全省七个关于干部参加劳动的典型材料,呈报给毛泽东。5月9日,毛泽东在上报材料上作了1300多字的长篇批语,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参加生产劳动,同群众打成一片,真正成为受群众拥护的好干部。这就是著名的“五九批示”。同日,中共中央下发《浙江省七个关于干部参加劳动的好材料》文件,传达了毛泽东这一重要批示。从此,“五九批示”教育、影响了瑞安一代又一代党员领导干部。

    那一年,孙宝经参与各种生产劳动,他清晰记得,当时是种双季稻,县委领导身先士卒,无论是挑河泥、还是插秧,都扑在一线。那时候,每位领导干部都有一本《劳动手册》,规定全年劳动时间不少于120天,从制度上促进领导干部参加劳动的自觉性,干部架子没有了,干群感情加深了。

    1964年,孙宝经的劳动地点在岭下第四小队劳模吴振钱的试验田里。既是领导干部又是农民,他对双重角色适应得很快,翻耕、播种、插秧、耘田、收割,样样精通。当年,试验田早稻亩产高达500多公斤,大大鼓舞了其他公社社员的信心和决心。

    “老百姓在你心里有多重,你在老百姓的心里就有多重。”孙宝经说。

    干农田活 说农民话

    想农业事

    共产党员要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孙宝经做到了。

    1959年,他在水利建设方面下了不少工夫,为民办实事。

    瑞安处于东海之滨,沿海、沿江面广线长,从梅头、场桥、海安、东山,一直延伸到飞云江中上游,蜿蜒的堤塘就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生命线。但是,囿于当时条件所限,堤塘建设简陋,往往一来强台风,城关地区就成泽国。

    当时,县委决定下大力度修筑瑞安南门到塘下场桥的“东海长城”,造堤塘、建陡门,以提高防台抗台能力。孙宝经任工程总指挥,和3万多民兵、民工同吃同住,夙夜在公, 不到一年时间,构筑起长40公里、高4米、顶宽2米的“海上长龙”,为老百姓营造了良好的生活、生产环境。

    他还善于运用民间力量和智慧解决水利老大难问题。潮水上涨往往带来大量泥沙,淤积在陡门外,日积月累就会导致排水不畅,一旦遇到暴雨,容易形成内涝,孙宝经为此没少费心思。听说场桥有个农民出身的水利土专家,他赶忙拿了资料赶过去,虚心请教。最终,这位民间土专家在他的引导下,在很短的时间内设计出“除淤船”,成功解决了陡门淤泥的难题,给以后的陡门排涝提供了经验。

    1962年,中央号召全国大办农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孙宝经决心向群众学习、向群众取经,夏天带蚊帐,冬天带棉被,下村一住就是至少一周。

    孙宝经回忆,那个时候每年约有200天时间在农村度过,农民朋友说他“干农田的活,说农民的话,吃农家的饭,想农业的事”。

    刚开始,群众对领导下基层有些客套,有点敬而远之。面对农民客气而疏离的神情,孙宝经明白,仅仅吃住在农村不够,还需要面对面交心。他立刻转变角色,白天当农民,晚上变朋友,和社员共同开会,促膝谈心。他把基层调研体会写成“三农”材料,在全县常委会上深入探讨,对全县的农村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赢得民心

    才能赢得发展

    1990年离休之后,孙宝经被选为市政协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在灿烂的人生夕阳季节,他初心不改,退而不休,仍时时惦记着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也经常向他虚心请教。他的心中始终秉持着一个朴素的信念,只要腿脚灵便、思路清晰,就一定要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增添正能量。他说:“我喝的是温瑞塘河的水,吃的是瑞安农民种的谷米,他们就是我的衣食父母。瑞安人民给了我很多,而我只是做了分内事。”

    孙宝经至今仍住在当年县委给他安排的老宿舍里,经历了60年的风风雨雨,房屋外观显得斑驳、陈旧,不过门口的各种绿色小盆栽,增添了勃勃生机。这些盆栽平时都是由孙宝经用心打理。

    走进屋内,摆设十分朴素,家具极有年代感。书架上,有着时代特色的各类经典书籍引人注目。孙宝经与老伴风雨同舟,相濡以沫,同甘共苦,一起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瑞安的巨变。

    采访中,回首往事,孙宝经感慨万千,用几句话来概括自己的革命、工作生涯:在战争年代,我们是幸存的;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是艰苦奋斗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我们是享受的。

    对于现在快速发展的瑞安,孙宝经想提一点建议,他说:“在建设中,干部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与群众打成一片,赢得民心,才能赢得政绩,赢得发展。”

    [人物简介]

    孙宝经,1929年出生,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牛庄镇陈家庄村人。他出身于农民家庭,在解放区抗日救国运动的影响下,1946年4月投身革命工作,支援过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参加过渡江战役。1947年6月参加中国共产党。

    1949年,他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毅然报名参加南下。1949年至1958年,在青田任职。1958年,调任瑞安县委副书记,分管农业工作。1990年离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全民治水
   第00003版:最新闻
   第00004版:百姓事
   第00005版:远望角
   第00006版:云江潮
   第00007版:家周刊
   第00008版:家周刊
九旬离休老干部忆激情燃烧岁月
烂泥地变成水泥地
醉驾司机犯困
车停路中睡觉
瑞安日报 百姓事 00004 九旬离休老干部忆激情燃烧岁月 2019-8-2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