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6版:有话说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瑞安人的“最大民生”之福点赞

    为瑞安人的“最大民生”之福点赞

    ■王国荣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教育引领未来。‘至美教育,学在瑞安’,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一直在努力。”看到本报8月23日4、5版上两个整版各具特色的中小学和幼儿园楼房,笔者的第一感受是瑞安对教育的重视是实打实的,不像有些地方“雷声大、雨点小”、仅仅停留在口号上的。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这个民生搞好了,搞得有声有色,何愁其他民生项目搞不了?

    经常听到这样的口号:“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这句话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流传至今,早已成为人人皆知的教育口号。但是,在许多地区,这句话只是停留在口号上,因为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有钱还需要有一颗真正为孩子为国家未来谋利益的真诚之心。甚至有的地方不要说是像样的教学用房,就是孩子求学的路途也是艰难险阻,爬山涉水平常事,令人非常震惊的是孩子们竟要翻山“登天梯”、过河“坐吊篮”,比极限冒险运动还险……

    相比之下,“至美教育,学在瑞安”——2019年教育建设项目开竣工共计43个,总投资约22.14亿元,总建筑面积46.5万平方米,其中竣工类项目共计24个,包括6个幼儿园项目,18个中小学项目;开工类项目共计19个,包括11个幼儿园项目,8个中小学项目。就看这些数字,它就是教育的天堂,直令那些“穷教育”“苦孩子”、“险”入“地狱”边缘的地方无比汗颜。尽管这般“至美至善”,但瑞安仍然很谦虚——“我们一直在努力”。这种谦虚努力的背后,是地方党委和政府对教育基础建设的高度重视。

    瑞安自古重教,晚清先贤孙诒让倡导“富强之源在于兴学”,在温州、丽水两地创办了309所学校,在以他为代表的教育人士身体力行下,瑞安出现了中国第一所中医专门学校“瑞安利济医学堂”,中国近代最早一批算学专门新式学校“瑞安学计馆”,浙江最早的外语专门学校“瑞安方言馆”。“温多士,为东南最”,说的便是瑞安,“中华进士第一村”曹村,200多年出过82名进士。先贤遗风,泽被后世。瑞安近现代人文荟萃、群星璀璨,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有影响的院士、专家、学者、教授等正高级以上知识分子达数千人。

    随着时代发展,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在多地跟不上需求,每到开学季前为孩子找“好的”学校、幼儿园是家长们最烦恼的事。对此,真的怀念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光,那时孩子上学不愁,就是搬个家也能随时转校、就近入学,那时都是公办学校,没有重点非重点之分,更无“输在起跑线上”之忧,哪像现在从3岁入幼儿园开始,小小年纪就背负了人生重压……“公平教育”的梦想离真正在全国实现,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把教育视为最大民生的瑞安,投资建造这么多教学楼,真抓实干高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引领瑞安教育新一轮发展,孩子们上学是不用愁了。

    “老百姓的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甘肃省考察调研时强调,要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公共服务项目优先安排,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上学难、看病难、行路难等问题。我市教育正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公平与质量为根本要求,把教育当作最大的民生,教育不穷,孩子不苦,未来更有希望,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惠民大事,是全体瑞安人之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最新闻
   第00004版:最新闻
   第00005版:百姓事
   第00006版:有话说
   第00007版:金周刊
   第00008版:金周刊
为瑞安人的“最大民生”之福点赞
谁陷得深
如此儿媳
让“互联网+”助力精细化管理
瑞安日报 有话说 00006 为瑞安人的“最大民生”之福点赞 2019-8-2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