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轮中的卖艺与小吃
■郑育友
温瑞塘河,简称“塘河”。 塘河开凿于东晋,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塘河长30多公里(约70华里),故旧说“七铺河路”。 塘河水域弯弯曲曲, 犹如少女脖子上的珍珠项链。塘河呵,为温瑞平原增添了妩媚与秀美!
温瑞塘河两岸,村镇相连,人丁兴盛,商贾云集。为歌其秀美、繁华,宋时温州知府杨蟠曾在《百咏永嘉》诗集中云:“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水如棋局分界陌,山似屏帷绕画楼。”虽明清时,两岸集市兴起,运输繁忙,但载人运货仍是靠人力划浆的“河厢”(木船), 若瑞安抵温州城,约需七八个小时,费力又耗时。据史载,至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先贤项湘藻、项崧兄弟俩从上海购入“永瑞” 号小火轮后,温瑞塘河才开启了通河轮的帷幕。
“汽笛声声晓色寒,黑烟一缕向空盘。
永宁门外莲桥畔,又有河轮到瑞安。”
此词为清末戏剧家洪炳文所填的《永嘉竹枝词·河轮到瑞安》, 词中生动描绘了当年河轮繁忙往返温(州) 瑞(安)之间的情景。
我记得第一次坐上温瑞塘河轮船是在十六岁(1956年)那年。初夏的一天,天空晴朗,我随乘客从瑞安城东门码头进入河轮。河轮后面拖着六七只厢船,每船之间由缆绳连接,犹如一条长龙游弋在清澈的河上,很壮观。进入船舱,见坐椅依窗分左右两排(若乘客多,船舱当中则临时增设一排长凳),我在靠窗的右边长椅上挑一个位置坐定。一声汽笛“呜——”,发动机旋即响起“嗒嗒嗒……”一连串震撼河水的噪声,烟囱中喷出一缕缕郁黑的烟雾。河轮启动后,稍感一点推进力影响,使乘客冷不防身体前后倾动一下。待乘客站定后,河轮便往温州方向一路平稳行驶。
途中,船舱内可热闹哩 !卖小吃的叫卖声、卖艺的奏乐声与演唱声、 乘客的欢笑声,声声交织,分外喧闹,船舱便成了水上的“大戏院”。 从瑞安东门至温州小南门, 河轮拢岸(站头)沿途有:东门、九里、莘塍、塘下、河口塘、帆游、梧埏、小南门等埠头,每个埠头都有乘客上下。行驶至莘塍时,就有卖唱艺人与卖家乡名小吃的小贩夹在乘客里挤进河轮中。随后,船舱中的提篮卖小吃的小贩, 率先发出富有家乡味的叫卖声:“莘塍‘五香干’吃味道!”他还边卖边唱民谣:“五香干,莘塍五香干……过大街穿小巷,手提篮儿走得忙,逢人开口笑热诚又大方……我的香干人人都喜欢,原汁又原味,祖传好手段……” 这一吆喝声立即诱惑了我,我从口袋掏出五分钱, 买了十多块五香干。五香干那浓郁的香味直往我鼻孔扑来, 我情不自禁地夸道:“好香哇!”莘塍五香干半寸大小,薄薄的焦黄颜色,当中还印有个阳文“莘”字。放在嘴里一嚼,有一种细韧,口感回味鲜美。吃了美味莘塍五香干之后,又品尝了瑞安传统名糕点——李大同双炊糕。 双炊糕洁白细软,甜香可口,富有弹性。怪不得瑞籍台胞孙竺先生回乡探亲时品尝了李大同双炊糕之后,诗兴盎然,挥毫写下:“大兴祖业再开花, 同是猴糕此最佳,茶点香茗酬贵客,食甜不厌到君家。”河轮中小吃品种繁多,除上述莘塍五香干、李大同双炊糕之外,还有卖槐豆芽、橄榄、口香糖、瓜子、茴香豆、油卵、灯盏糕……
河轮中,叫卖小吃声过后,卖艺人家 纷纷“登台”表演。如打花鼓、弹琵琶、唱鼓词、唱道情、讲书、拉二胡……还有江湖术士卖跌打伤药。坐在我对面左排坐椅上一位四十开外的妇女,身上钭背花鼓,一手执小锣,一手执鼓锤,突然打击小花鼓与小锣,“咚咚咚锵——咚咚咚锵;咚咚咚锵咚锵咚锵锵锵”,她唱起《四季调》花鼓:“春有百草青(哎)萋萋,夏有荷花伴藕池,秋有秋菊迎霜开哪,冬有腊梅伴雪飞。咚咚咚锵咚锵咚锵锵锵!”花鼓打好后,另有一对夫妻手拿长筒与竹板,对唱了“莲花落”( 又称“道情”)。男唱:“三月春风暖洋洋”,尾字刚落,女即接腔和道:“哩哩啦啦,腊梅花”。 随后,盲人阿彬拉一曲优雅的二胡《二泉映月》。琴声一落,平阳腔就开讲《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乘客听得捧腹大笑!最后,词师老周伯唱了《高机与吴三春》“麦饼赠银”一小段。因词师老周将主角吴三春暗中在给未婚夫高机的麦饼中赠银,乘客“啧啧” 连声点赞吴三春对高机山盟海誓的爱情。
家乡的名小吃,为乡亲带来了“食福”;家乡的曲艺,为乡亲带来了“乡愁”。 二者在当年塘河的河轮上凸显出来,而今成为永不消逝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