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偶遇
■包建程
习惯佯装书生的我,总是喜欢在室内摆弄书页,很少关心外面的世界变换。去年深秋的凌晨,睡梦中忽然提前醒来,却没有了一点睡意,脑海里却浮现出十几年前的夏天,凭借着刚搬入集镇居住的新鲜感,经常在饭后到集镇北隅下涂田溜达的情形。印象最深刻的一处,是以在这里一带拾荒的安徽人居住为主的简易棚“拾荒村”。而现在的田野间会是怎么样的一种情形呢?趁着凌晨太阳未出来,我便计划在集镇北偶随便转悠一番。
走出集镇,路灯的尽头是一片笼罩在晨雾中的农田,这里虽说是飞云江北岸的人们前来马屿赶集的“古道”,经过历史磨炼的路面早已经没有了古时的模样。深秋时节便是甘蔗成熟的季节,我沿着“古道”朝原渡口而行,发现前面的甘蔗园里已经有了作业的身影,走近细看,有人已经将两垅甘蔗拔倒在地,摆放整齐。虽然尚处于朦朦胧胧分辨不清的晨雾中,但还是勉强可以看到躺着的一条条甘蔗,敬佩之中便用手机拍摄摆放整齐的甘蔗,并计划迅速发到微信朋友圈,加上题标“勤劳的农民已经撂倒两垅甘蔗”。或许,劳作中的农民从我的闪光灯里发现了我的举动,便发出热情的邀请:“今年的甘蔗脆而甜,请品尝。”说着递给我一根杆直节长皮鲜的甘蔗。我却一边示意不吃一边以敬佩的口气慰问:“这么早就干这么多活了?”他说:“这不为了赶早市嘛!”这时,我才想起,昨天在公交车上有人说:“当我们坐车计划着去做一天的工作时,已经有人把一天的收入以现金的形式领回家了。”这就是对勤劳的农民最好最真实的写照!
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见度提高,往前走是一条和“古道”呈十字交叉着的正在填方中的新路,新鲜的黄土显现建设中的迹象。这几年,马屿镇城镇范围正在不断扩大。站在新老路的交叉口,人们不难发现,填方中的道路往东南和宽广美丽的跃马大道连成一线,往西直接抵达沿飞云江的护江堤坝滨江路。大家还会发现,这里将和近几年竣工的瑞仕豪庭、城镇绿轴公园以及建设中的时代望府一起成为马屿城镇建设浓墨重彩的一笔,她将带领两岸一起成为飞云江中游一颗璀璨的明珠。
肚排(传说因形状象肋骨而得名)井和娘娘宫(传说是陈十四娘娘逃亡时踩了一脚而留下的)井处于飞云江横渡上岸与马屿城镇之间的中心位置,是北岸摆渡过来的人们上岸洗脚的现成好水源;而如今,淹没在农田中的两口水潭显得那么平静那么低调,就象什么也没有做过。经过几十年风雨磨炼的慧祥亭,几年前虽然有人发起集资重修过,可是缺少清洗和维护,显得沧桑与老练。旁边同样是集资挖建的、计划供水清洗亭子的水井,由于用水次数的减少而被加了盖子。
从这里朝北远眺,牛头颈山就在过江不远处。在慧祥亭,我们就可以收住脚步绕道回镇了,前面却又是一座新建的亭子,叫悠然亭。眼前景色让我忽然想起原来的“拾荒村”就在这附近不远处,现在早已不见了踪影,继而被一批生长茂盛的农作物替代了。在这座新亭子外小憩,发现朝东左右两侧的柱子上分别张贴着一张小纸条,走近一看,原来是招募“护亭志愿者”二维码,我随手扫了一下,加以关注,就可以加入其中,成为护亭志愿者的一员。
历史上,马屿镇的下宫河是万亩良田天井垟水系的主要出口之一。过去几年,因城镇发展等诸多原因,该出口变得狭窄了甚至堵塞了。河道出口处,农业垃圾和生活垃圾随处可见,堆积成疾。现在,一支装备齐全的工程队正驻扎在这里,维护和清理着天井垟水系出口,看得出政府治水的决心与力度,一条宽广整洁、美丽畅通的河道将再现这里。
位于文昌下街东头的文昌阁,过去曾经用于祭祀活动,现在这里建成文化礼堂,成为地方文化艺术爱好者的聚会地。大家以文昌阁为中心,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活动。文昌阁的四周是美丽漂亮的文化园林,还有刻意建设的亭台楼阁,穿插其中的四季花木在晨曦中彰显青春活力。在靠近村庄的一侧,十年前还是乱七八糟的残垣断壁,现在旧貌换新颜,全部画上了花鸟树木水墨画,让许多晨练者驻足欣赏流连忘返!
逛了一圈回到原来的位置,太阳即将露出笑脸,我感到收获满满,兴奋地将偶遇拍摄的几幅照片发送到微信朋友圈,并注上“晨曦偶遇之马屿镇郊”,很快便收到了许多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