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占“标准高地” 聚焦企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我市“浙江制造”立项数蝉联温州第一
■记者项颖 通讯员 周允亮
今年以来,市市场监管局助力我市企业积极抢占“标准高地”,聚焦企业高质量发展。记者从市市场监管局了解到,近日,浙江品牌建设联合会(以下简称省品联)发布2019年第三批“浙江制造”标准制定计划,我市共有9家企业、9个标准上榜,数量蝉联全省第二、温州第一。据悉,自今年6月份省品联实施立项答辩制度以来,虽然立项难度增加,但我市企业成绩突出,成功获得立项的标准数达14个,通过率高达40%以上,连续排名全省第二;目前正在申报的企业69家,在研制中的“浙江制造”标准数量高达29个,不仅高居温州第一,也超过了历年已发布标准的总和。
精心规划 搭桥牵线
近年来,在规划“浙江制造”整体推进方案时,我市积极总结历年经验,打破“等靠要”、“吃皇粮”等心态,主动申请省级培育试点县,放弃由省里指定牵头单位进行培育的“福利”,改为 “集中培育”,鼓励企业自主寻找或者帮忙寻找行业协会、各级研究所和科研机构、检测机构等牵头单位,为企业提供申请、立项、研制等全过程技术服务,有效激发各方自主性,全力提升瑞安企业“标准话语权”。
在“培育”过程中,市市场监管局作为职能部门,不断强化行业协会“桥梁”作用,鼓励市汽摩配行业协会和瑞安鞋革行业协会牵头“浙江制造”标准研制,在征求并获得省品联同意后,在全省率先试点由县级行业协会牵头制定“浙江制造”标准;平日里不断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及时发布相关信息,鼓励企业踊跃参与标准的申请;在企业申报的过程中,市市场监督局还努力做好“搭桥牵线”工作,帮助企业联系牵头科研单位,及时了解企业在申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帮助及时解决。
在企业“浙江制造”认证过程中,需要完成申请、答辩、立项、标准研制、标准发布和认证6个流程。2018年,金龙自控着手申请“浙江制造”认证,当年该企业制定的标准已经发布。但今年在认证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大问题:2018年企业在制定标准时,为体现产品“先进性”,所报的产品为一客户预订的高端机器,因制作成本较高,企业独家定制了一台,当时已售卖给客户。但今年在申请“浙江制造”认证时,厂区内有产品实物是“门槛”,而再生产一台一模一样的产品,在无买家的情况下,企业承担资金压力太大,但无实物,企业直接被“拒之门外”,企业主为此烦恼不已。
市市场监管局质量与标准化科在企业走访中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在与上级部门对接时得知,企业在申请“浙江制造”认证过程中,如果有同类产品,可以参照标准已发布企业的产品进行认证。该科室工作人员立即联系企业,将这一消息告知金龙自控负责人,在查阅了相关领域的标准发布后,发现一款某企业生产的同类产品已经有标准发布,金龙自控可以参照该标准进行认证。目前金龙自控正在准备相关材料,预计10月份可以参加认证。“多亏了科室工作人员给我们指了条明路,不然前期的努力都白费了。”浙江金龙自控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龙自控)相关负责人说。
而这只是市场监管局助力企业“浙江制造”认证中最常见的一幕。据悉,近年来,该局已先后为天宏鞋业、奥光动漫等多家企业“排忧解难”,受到了企业的一致好评。
精良选企 全面发力
“浙江制造”是以“区域品牌、先进标准、市场认证、国际认同”为核心,以“标准+认证”为手段,集质量、技术、服务、信誉为一体,经市场与社会公认,代表浙江制造业先进性的区域品牌形象标识,是浙江制造业的“标杆”和“领导者”,是高品质高水平的“代名词”。通过浙江制造认证的产品可以使用“浙江制造”品牌LOGO。
“有资格在自家产品上贴‘品字标’的企业,都是业内的佼佼者,是行业的‘标杆’”。市市场监管局质量与标准化科科长陈明春说,所以我市选取“培育”企业时,也是颇费心思,先以经信等部门提供的领军企业、高成长企业名单为基础进行初步筛选,再组织开展全市重点企业调研摸底,全力寻找、挖掘潜力企业,精良选择实力企业,并以此制定“浙江制造”标准年度培育计划。
“在培育过程中,我们坚持‘抓大不放小’,既培育华峰集团、瑞立集团等领军企业、重点企业,也培育八达机电有限公司、环球滤清器有限公司等行业内单打冠军企业、‘隐形企业’,采取标准提档、质量提升、品牌升级等措施,以推进浙江制造品牌建设为契机,助推我市企业高质量发展。”陈明春说。
对纳入年度培育计划的重点企业,市市场监管局针对企业需求,不定期邀请省市专家集中授课。今年以来,该局相继举办了“浙江制造”标准研制和品牌认证推进会,传授推进“浙江制造”先进经验,帮助26家企业及时解决标准研制和品牌认证难题;组织企业参加“浙江制造”认证对接会,帮助八达机电等17家出口企业与国内外知名认证机构开展“一对一”对接,跟踪解决企业难题;今年7月,组织155家企业在党校召开为期2天的质量提升会;今年8月,带领我市企业参加温州品牌认证对接会。
此外,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还组建培育微信群,不定期推送相关信息,帮助企业及时掌握最新情况;建立实施“浙江制造”标准制订进度月报制,通过集中建档入库、集中制标提档、集中质量提升、集中对标达标、集中宣传推广等措施,全力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
在奖励政策方面,我市坚持“精准滴灌”和“多点开花”相结合,不搞“大水漫灌”,及时修订《瑞安市支持质量强市建设奖励政策》,对“浙江制造”项目实施高标准奖励,总体奖励力度居省内领先、温州最高,并优先推荐参评各级政府质量奖。
近年来,我市多家企业先后获得“浙江制造”认证,并开始享受到了该认证带来的“红利”。以瑞立集团为例,该企业始终坚持“以标准促自身发展,以标准助行业进步”的理念,踊跃承担制定标准化工作,是我市“浙江制造”立项最多的企业,共涉及4项标准。在汽摩配行业整体发展不景气的情况下,瑞立却能逆势增长,实现产值翻倍。
记者了解到,除了制造业,我市农业也即将走上“浙江制造”认证之路,今年,市市场监管局对农业领域“丽水山耕”品牌建设实施早布局、早谋划,目前正在明确奖励政策,将以该认证为契机,助推瑞安农业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