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化
彰显时代魅力
■记者 李心如/文
孙凛 庄颖昶/图
有人说,这里最美的是延续了千年的历史,是木活字印刷,是瑞安鼓词,是隆山塔悠远的钟声……
70年沧桑巨变,70年光辉历程,瑞安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对文化品质的追求,在云江两岸赓续弘扬,生生不息。70年来,勇为人先的瑞安人,像发展经济一样,用改革的思路发展文化,探索出一条具有瑞安特色的文化创新发展之路,讲述着一个个关于文化瑞安的故事。
传承非遗发展 老手艺焕发新活力
一个小木框里,密密麻麻摆放着一厘米见方的小棠梨木块,每个木块上反写刻着一个老宋体汉字。东源木活字印刷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钏巧,一手执文稿,一手快速、准确地拣出字模,放入空字盘里排版……
瑞安东源木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已知唯一保留下来且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技艺,是活字印刷术源于中国的最好实物明证,201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与王钏巧原汁原味对待非遗的方式不同,毕昇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寿淼用创意活字的方式延续了对这项古老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在全国各地开出了10多家毕昇活字印刷体验馆。在瑞安,也建立起10个各具特色的非遗体验基地,让外地游客多了一种“最瑞安”的选择。
近年来,瑞安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开发和利用,实现非遗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通过“线上+线下”销售,本土非遗产品远销海内外。瑞安正借助市场的力量实现非遗项目的自我传承和发展。
目前,瑞安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名,省级传承人14名;瑞安木活字印刷术、温州鼓词、藤牌舞、蓝夹缬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11项入选省级非遗名录。
瑞城书香浸润 家门口享文化大餐
刚刚过去的暑假,市图书馆是11岁小徐的最爱,每天在图书馆阅览室做完作业后,她就尽情徜徉在书海里。除了图书馆,她对市区的多个城市书房也能如数家珍:“明镜公园城市书房、心兰书社城市书房、外滩城市书房……”
公共图书馆不仅能丈量一个社会文明的尺度,也检测着一座城市精神的厚度。70年前,刚刚迎来新生的瑞安人,公共藏书仅5000余册。2010年12月30日,市图书馆新馆开放,占地面积约3600平方米,设计藏书容量50万册,是集文化、教育、科研、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公共图书馆,成为国家一级图书馆。
近年来,瑞安加大投入,规划建设瑞安文化新地标,实施文化惠民“1530工程”,构建城市“15分钟文化圈”和农村“30分钟文化圈”。目前,建成并开放的城市书房有16个、乡镇街道图书分馆14个、百姓书屋6个、图书流通站144个、农家书屋200多个,不断满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瑞安,满足市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止于此。2015年初建成开放的瑞安城市规划展览馆,是温州地区首个城市规划展览馆;瑞安书画院作为一家纯公益性综合创作交流展陈的展览馆所;市博物馆有国家珍贵文物700余件,居省内同级别博物馆前列……
文化礼堂添彩 打造农民精神家园
如果说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那么农村文化礼堂则是泥土里飘出惠民的芬芳。
“冲拳、十字手、套手……收势、敬礼、礼毕。”在曹村镇许岙村文化礼堂里,这样的南拳套路,习武的村民们每天都要练上好几遍。夜幕降临,许岙文化礼堂内人气颇旺,打羽毛球、打乒乓球、练书法,大家自得其乐。
2013年,瑞安吹响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号角,也激发出蕴藏在人民群众心中的文化创造热情,文化礼堂逐步点亮集云山下、塘河之畔、云江两岸。一村一品、一堂一韵,每个文化礼堂的建设都结合了自身的自然资源、地域文化特色和当地民俗风情,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乡土特色”。一件件旧物、一条条村史,勾起沧桑往事,连通了村庄文脉;一场场文艺演出,一个个村史故事会、村歌大赛等活动, 把“文化大餐”送到村民家门口,温暖了老百姓的心头。
截至今年9月,瑞安已累计有文化礼堂272个,其中农村文化礼堂249个,社区文化家园10个,企业文化俱乐部11个,学校文化礼堂2个。
推动文创发展 激活城市文化价值
新年还远得很,但位于林川镇的溪坦工艺礼品文化创意街区早已为准备运往世界各地的小工艺品忙得不可开交。2018温州国际时尚文博会首次在瑞安设立分会场,就在林川镇溪坦工艺礼品文化创意街区。
溪坦工艺礼品文化创意街区,有着40多年的工艺礼品生产历史,素有“中国工艺品之乡”和“中国工艺礼品生产基地”之称,具有得天独厚的产业基础和文化资源。2017年12月,其被正式命名为首批浙江省文化创意街区之一。该街区以一核、二轴、三区总体规划为依托,以“礼”文化和三大体验基地为核心内容,以“产业+文化+旅游+互联网”为手段,着力推动礼品产业转型升级。
公园路是瑞安的城市文脉、历史记忆,文保单位聚集,随着近几年公园路历史文化创意街区一期、二期提升改造的完成,该区域也逐渐成为瑞安文化复兴区。通过全区整体把控,街上复兴活力,巷内保存记忆,院内折射情怀,点上重塑人文,以“区、街、巷、院、点”层次结构进行整治提升。
走过韵味十足的老街巷,不妨再到节奏明快的经济开发区瞧一瞧,这里也有浓郁的文化味。走进瑞安日报电商文创园,红白相间的外立面铁艺装置、随处可见富有巧思的形象改造、艺术家居、文创咖啡……目前已有64家成型创业企业和68个创业创新孵化项目在这里生根发芽。
文化产业的发展,植根于时代的土壤。瑞安现有文化企业1600多家、个体经营户近2600家,涉及工艺礼品、印刷包装、文体休闲娱乐、文化旅游、影视传媒、动漫游戏、创意设计、时尚产业。2018年全市规限上文化企业64家,文化产业增加值8.72亿元,增速达64.84%。
打造精品佳作 文艺创作百花齐放
60多年前,彭文席的一则寓言故事《小马过河》影响了几代少年儿童,被选入语文课本,并获1980年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学创作一等奖;瑞安藤牌舞获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获优秀奖;张鹤鸣改编自安徒生童话的越剧《海国公主》,唱进了中南海怀仁堂;瑞安鼓词名师陈春兰携作品《杀庙》斩获第九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瑞安文艺界获得的最高荣誉……
70年来,瑞安的文艺工作者用文学创作、戏剧、舞蹈、曲艺、音乐等形式,播撒向美、向智的种子,为瑞安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文明素养和智慧续力。近年来,瑞安创新文艺名家培育机制,开展文化领军人物、文化名家系列评选,实施青年文艺人才培养计划,设立“四个一批”文化人才、“瑞安市优秀民间文化人才”等奖项,为书法、美术、音乐等领域文艺骨干分别设立6个名家工作室,为创作者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
中国摄影创作基地、中华诗词之乡、中国寓言大市、中国报告文学创作基地、中国曲艺之乡、中国硬笔书法名城、全国文化先进市……一张张闪亮的国家级金名片花落瑞安。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创作、表演二等奖,全国少儿舞蹈会演创作和表演二等奖,浙江省“群星奖”……据不完全统计,近20年来,瑞安各类文艺创作获省级以上奖项1062人次、全国级或国际奖项286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