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
建
夯实品质生活
■记者 陈丹丹/文
通讯员 王国盛 沈超凡/图
基础设施,犹如城市的筋骨,只有筋强骨健,城市才有活力。
58年前,瑞安第一座变电所竣工投运,曾经被看作奢侈品的电灯,慢慢“飞入寻常百姓家”;54年前,城关水厂建成通水,瑞安城区居民用上了自来水,从此告别去郊区山边挑水、运水的日子;30年前,飞云江大桥建成通车,“走遍天下路,最怕飞云渡”这一千古哀叹就此终结……一个个历史坐标点,连成了70年来瑞安的成长轨迹。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大力推动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四张网”建设,一项项基础设施,搭起瑞安城市发展骨架,改变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奠定了社会经济长足发展的一块又一块基石,城市建设翻开崭新的一页。
交通 从寸步难行到顺畅便捷
打开历史的档案,可以发现70年前瑞安交通的窘迫。据相关资料记载,当时我市交通靠“一江两河”(即飞云江、温瑞塘河和瑞平塘河)的水上运输为主,仅开通了4条航线,轮船较为简陋。
经济要发展,交通须先行;民生得改善,交通来开路。
70年沧桑巨变中,瑞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从瓶颈制约到优势支撑。尤其是近15年来,瑞安以建设“七纵三横一环”公路主网络和乡村“康庄工程”为重点,以实现半小时交通圈为目标,先后修建了高速公路、等级公路、高速铁路等交通道路,城乡各地建成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并开通了动车、高铁。
曾经,天堑横亘面前,乡村闭塞难行;如今,十几座大桥横跨飞云江,一条条高速路农村路四通八达,市民来往市区与湖岭、高楼和温州市区及永强机场等地,正常情况下1个小时内便可到达。
曾经,长久伴随人们出行记忆的,是拥挤、缓慢、闷热、一票难求的长途客车;如今,瑞安动车站的年均客流量达200万人次,从瑞安到福州、杭州分别约需1小时50分和2个半小时,睡个短觉,便已身在异乡。
交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使得群众出行越来越便捷,也因此收获了经济社会阔步前行的澎湃动力。
桐浦镇云峰山区,群峰环绕,烟波浩渺。近年来,一条条致富路通到大山深处、修到村民家门口,与之伴随的是,城乡公交车也开到了深山,通到了村民们的心坎里。
“道路修通了,车辆进出便捷,客流往来频繁,土地才能盘活,村民的钱包才能够鼓起来。”云峰村党总支书记毛垂孟说,当前该村正着力打造康养休闲小镇,是发达的农村路网,给了云峰村实现振兴致富的底气。
“经过70年建设,瑞安从无路,到有路,再到走得顺畅、便捷,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市交通运输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瑞安正以建设互联互通之城为目标,逐步健全综合交通体系。将来,市域铁路S2线建成后,瑞安还将主动融入温州都市区。
能源 从“难用能”到“用好能”
水、电、气管网是城市的“血管”和“脉络”,也是城市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
夜幕降临,大地上亮起来的一盏又一盏灯光,映射出这些年来我市不断加强电网建设,确保电力供应的发展之路。
据悉,新中国成立前,尽管成立了南堤电灯厂(后更名为南堤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但电还很稀缺,仅供个别商店、茶楼照明使用。新中国成立后,我市电力建设翻开全新的一页。
从自制配件抢修供电线路到首座变电站投运,从靠柴油机发电到电网建设不断提速……如今,瑞安电网已经覆盖全市,供电面积1271平方公里,供电人口121.6万人,用电客户64.85万户。
相比电力发展,我市供水事业起步要晚得多。1965年5月1日,我市第一座自来水厂——位于西砚山的城关水厂建成通水,初期选择市区沿街或居民稠密区中心,设立42个给水处,每处安装2个水龙头,指定专职放水员负责收费,居民从给水处挑水回家使用。1976年、1983年,城关水厂两次扩建,自来水得以流入千家万户。
“虽然通上了自来水,但是并不普及,自来水接入户的费用也比较贵,居民主要依靠河水、井水来解决吃水问题。”年逾七旬的陈先生回忆起40多年前的用水情景,不胜感慨,“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江南水厂、江北水厂的建成,城区用水难题得到缓解。如今,从市区到农村,拧开自家的水龙头,都能用上清澈的自来水。”陈先生说。
从蜂窝煤到罐装液化气,再到管道煤气……70年来,瑞安的供气事业,同样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7月,甬台温天然气管道工程苍南支线瑞安段的飞云江穿越项目实现回拖一次成功,意味着天然气长输管道瑞安段工程建设进入尾声。“工程贯通投用后,瑞安将进入‘天然气时代’。”市发改局有关负责人说。
水利 从外挡水患到内添美景
瑞安临海临江,在所有的自然灾害中,影响最广、危害最严重的灾害是洪灾。新中国成立前从有历史记载起,几乎年年有灾,甚至一年几灾。新中国成立后至2007年的58年间,我市因台风暴雨引发的各类洪涝灾害有43次。
市民张先生今年40多岁,家住南门码头附近。在他的记忆中,南门漫水是以前常有的事。“过去,每逢大潮水或台风暴雨时,南门渡口至西门小马道一带经常漫水,水深有时过膝。”
70年来,我市大力推进排涝硬件设施建设,加大雨水管道新建、提标改造和雨污分流改造工作力度,加快雨水泵站等强排设施建设,整治、疏浚河道,大幅度提升城市排涝能力。
“俯首两青空,舟行明镜中” 。今年年初,飞云江畔的一座刚刚完工的七彩堤坝成为市民朋友圈里的“网红”。这是飞云江治理一期工程,建成后,有效提高飞云江南岸防洪排涝能力。同时,绵延不断的彩堤,将散落在沿江的美丽田园、乡村和文明城镇串成一条休闲特色的旅游观光带。
9月底,滨江大道西延伸线建成通车,标志着滨江大道防洪工程这项综合性工程圆满收官。三十年磨一剑,滨江防洪工程构筑城区防洪堤闭合体系,消除瑞城百年水患,我市城市防洪从5年一遇提升到50年一遇。
通讯 从惜字如金到万物互联
1949年,书信和电报是瑞安人主要的通信工具;1983年,瑞安安装首部个体工商户电话;1992年,市邮电局引入美国摩托罗拉模拟蜂窝设备,建立基站,移动电话开始出现;2002年,瑞安被列为全省第二批信息化试点城市,基本建成以电信网为主、广播电视网络为辅的系统网络。从“惜字如金”,到“无限畅聊”,再到“万物互联”,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改变群众生活。
在瑞安通讯行业工作了近30年的王毅由衷感叹,通信的变化不仅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映射出了时代的变迁。
1991年,王毅来到瑞安仙岩邮电局上班。“那时候车马很慢,书信很远,电话还是个稀罕物品。”王毅说,当时的电话机是一种手摇式的磁石电话机,市民想要打电话,要先打到邮电局的总机,再由话务员转接,才能和对方通话。经过70年投资建设,我市通信网络规模容量成倍扩张,用户规模发展壮大,电信业务总量高速增长。
基于强大的基础通信网络能力和技术优势,我市将“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化服务引入到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社区”……一系列智能化升级,提高工作效率,方便群众办事。
时间来到2019年。4月29日,在曹村艾米5G生态智能农业示范基地,瑞安电信开通了全市第一个5G基站,实现了基地的5G信号全覆盖。据电信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浙江首个5G+智慧农业项目,5G网络将为农业管理中的跟踪、监测、自动化和分析处理等环节提供高效智能的信息化处理手段,深刻改变农民的工作生活,开启智能农业新时代。
今年5月,市府及周边小范围实现了5G网络的覆盖,全新的高速互联时代离我们更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