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入心 以训促防
我市部署开展
防灾减灾宣传活动
本报讯(记者 陈丹丹)今年10月13日是第30个国际减灾日,主题是“加强韧性能力建设,提高灾害防治水平”,强调加强基层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加大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力度,提升学校、医院、居民住房、基础设施等场所的设防水平,切实增强全社会抵御灾害的韧性能力。近日,市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市应急管理局下发通知,部署今年国际减灾日各项工作。
连日来,我市突出主题,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动员,多方位、多层次开展特色防灾减灾活动。各乡镇(街道)、有关部门认真组织,深入开展相关宣传教育活动,在广场、公园、居民小区等人员密集场所设立宣传点,悬挂标语横幅、摆放宣传展板、发放宣传资料,营造全民参与防灾减灾的良好氛围。同时,推动防灾减灾科普宣教进学校、进机关、进工地、进社区、进农村,不断扩大宣传覆盖面。
记者从市应急管理局获悉,今年以来,为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我市不断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多措并举,全面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防灾减灾应急能力。
8月9日,超强台风“利奇马”来势汹汹,风雨大作,可是各避灾安置点内,群众欢声笑语不断。据统计,在此次抗击台风过程中,全市共转移各类危险区域人员49367人,各地避灾安置场所成了重要的“避风港”。
这得益于今年以来我市加快推进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据统计,今年已完成规范化建设提升避灾安置场所105家,在提高避灾安置场所建设标准的同时,优化救灾物资仓储网络布局并实行规范管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今年是市、乡镇机构改革和村(社区)规模优化调整后防灾减灾工作开展的第一年。为确保防灾减灾工作在应急机制转换磨合过程中实现质的提升,我市狠抓业务培训和实战演练,围绕夯实基层体系、提升实战能力的目标,从严从实从细落实各项工作。
针对防汛战线变化大、新手多的情况,我市邀请从事多年防汛工作的业内人士以及上级“防指”专家、领导组成防汛讲师团,前往各乡镇(街道)、市“防指”成员单位、企业等开展培训,并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防汛工作特点,制定培训方案和授课内容。同时,全市上下分级分批抓培训,做到各类防汛责任人培训全覆盖,切实提高各类防汛责任人履职能力,明确防汛各项工作“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
此外,我市多举措助推社会力量规范有序参与减灾救灾工作,发挥社会救援队伍的作用,引导群众紧急转移和避险自救,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人才支撑和专业支持。
国际减灾日的由来
国际减灾日即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由联合国大会于1989年确定的,起初时间定为每年10月份的第二个星期三,200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改为每年10月13日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所谓“减轻自然灾害”,一般是指减轻由潜在的自然灾害可能造成对社会及环境影响的程度,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使公众的社会和经济结构在灾害中受到的破坏得以减轻到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