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开朗,长寿的秘诀
■李学荣
近四年来,瑞安市长寿协会每年对我市百岁老人进行慰问,今年慰问中发现,马屿镇梅屿梅底村的姜碎凤老人已113岁,为我省年龄最高。
9月23日上午,我们慰问的第一位就是姜碎凤老人。她见了我们满带笑容,得知我们从瑞安市区来时,竖起大拇指就夸:“共产党好!以后的岁数,你们比我还要长。”
姜碎凤生于1907年7月9日,为家中次女。老人除一位还健在的96岁弟弟外,父母和其他兄弟姐妹均于90岁前去世。她育有一子四女,唯大女儿89岁时过世。老人平时热爱劳动,喜欢田园生活,脾气温和豁达,助人为乐,尽管沧桑岁月给她留下了满脸皱纹,但神色很不错。
老人思维基本清晰,视力较好,听力较差。因去年2月份不慎摔倒,造成左腿股骨骨折,加上原左腿骼骨破裂,致行动不便。老人胃口好,早上面包或馒头可食三个、豆浆一碗,中、晚餐各一碗大米饭,平时嗜好吃腌鱼、江蟹生、咸菜,高兴时抿几口小酒。老人现住在孙子吴献明新房,日常生活由58岁孙媳黄梅青照顾。
小时候,姜碎凤与那个年代的农村女孩一样,裹小脚,没读过书。稍长大一点,就要承担家务事,照顾弟弟妹妹,放牛、喂猪、割草等。17岁时,姜碎凤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到了毗邻的梅底村一吴姓人家。她贤惠孝顺,将家里打理得井然有序,颇得公婆赞赏。40岁那年,因家境贫穷,没足够的钱医治,丈夫去世了。家里的顶梁柱倒了,对她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老人的女儿说,母亲独自扛着整个家庭,极大的压力让她几次偷偷抹眼泪,但在外人面前,母亲依然坚强、乐观、开朗。
改革开放后家庭条件好转,姜碎凤依然喜欢找些事情做,勤劳的品质没有改变。行动方便时,她坚持上山下地劳动,生活基本自理,烧饭、做菜、洗衣不用晚辈帮忙。平时闲不住,她就拄着拐杖,在山下、地头转悠,到菜地里收拾蔬菜瓜果。
从小生长在医生家庭的姜碎凤,耳闻目染了一些中草药知识,让她受益匪浅。她喜欢到田间山头采草药,根据身体情况,喝一些草药煎制的汤汁。她的孙子吴献明说,奶奶身体硬朗,极少生病。夏季炎热,老人还会烧一些凉茶供家人饮用。有时村民过来讨一些草药,老人也欣然相送。年过古稀,老人依然到山上采草药,哪个山头生长哪些草药,她都了如指掌。有一次,老人上山时一不小心踩空,滑到小斜坡下,幸亏用手拽住杂草,顺着小斜坡往上爬,回到了家里。她对孙子吴献明说:“你们不用担心我,我身体好着呢。”后来在大家再三要求下,才不再独自上山采药。老人喜欢去邻居家串门,聊聊家常,隔壁90多岁包钗妹,是她常去的邻居之一。如今,老人十分知足,常夸子女晚辈孝顺,感叹生活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