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荸荠和柑的漏
■翁德汉
上世纪80年代,小朋友甚少有零食吃,但山里到处是吃的东西,只要想得到,没有办不到的。小时候在驮山找荸荠和柑的漏,是我成年后津津乐道的事情。
深秋,田里的荸荠叶子已枯黄,我们在数量极少的田里翻滚、嬉闹,同时亦知道了哪些田里种植荸荠。我记忆最深的是中爿村和东爿村之间一条小溪流两旁的田里经常种植荸荠,尤其是中爿村那几块田,几乎年年种。
荸荠是一种很奇怪的植物,它的根用尽所有的能量向前延伸,无论是松软的泥土,还是坚硬的田梗,都有它的身影,所以在丰收时要敲碎每一块泥土。等田地主人收获后,我们就入场开始搜寻遗漏的荸荠。虽然是小朋友,但是经验很丰富,找漏不乱找,一般找三个地方。第一个地方是那些还没散掉的土块,轻轻地用锄头敲碎,说不定就滚出一个大荸荠,那感觉比考试得满分还有成就感,可惜我从来没有考过满分。我们并不是拿着锄头看到块状泥土都敲一下,而是用自己身体的原始工具:脚。荸荠本是水生植物,泥土长期浸泡并不硬,所以看到小土块就踢过去,看到大土块则要踢两脚了,有没有荸荠一目了然。第二个地方是田梗,如果盲目挖的话会破坏田梗,后果严重,所以也需要技巧。水田一般不大,我们从田梗的这头开始,慢慢看过去,如果发现暗黑的根,就用锄头小幅度地挖进去,看看是不是真的,确认后小心翼翼地挖,既要防止把田梗挖坏,又要保证荸荠的完整,一般情况下都能挖到,有时候甚至能挖到两三个。第三个地方是田梗对面的岩壁,因为岩壁的石头之间塞满土壤,无孔不入的荸荠根也会钻进去“定居”。我们看到根后大力挖进去,把量并不大的泥土都掏出来,包裹着的荸荠就无处藏身了。
挖荸荠的漏,需要抢时间,若被别人多次找过了,再去找就很难了。因此,中午放学回家匆匆吃了饭,拿起锄头跑到中爿村那几块田里,如果是人家刚刚收获过,我们去“犁”第一道,那“汤水”就非常足了。
大概是驮山人口规模大,山田容量小,大部分的田用来种植番薯,只有极小部分离家近,土壤肥沃的地才种植经济作物。除了少数的柑橘,其他果树几乎没见过。我所在的东爿村除了个别家门口有棵橘子树,没人家在自留地里种过。
山脚下的沈岙村居于平原,但有部分山地。该村很多人家在山地里种植个头很大的橘子,秋天时挂在树上,有的甚至伸到路边,弯腰可得,很诱惑人。从沈岙村到驮山有条路,该路是驮山人上山的重要道路,所以我们经常走,于是路两边的橘子成了上山路上的话题。甚少吃到水果的我自然流口水了,但是从来没有要摘一个的念头。
深秋后,柑橘被采摘了,如果我们路过那里,就进去找漏。找柑橘的漏,也找三个位置。第一个位置是橘子树顶,因为树太高,主人家够不到,加上收成丰厚,也就放弃了。我们看到了,用竹子做的钩子将树顶钩过来,或者直接敲打下来,而有的实在太高了,我们只能望柑兴叹了。第二个位置是柑橘树底下,因为太低了,里面的柑橘往往被遗忘,我们用手把叶子分开就可以看明白有没有橘子。有一次,离柑橘采摘很久了,我们离开大路,从柑橘园的小路穿过去,鬼使神差地用手里的小棒子分开一棵树杈,竟然看到好几个红透的果子。我们欣喜若狂,马上剥了吃掉,那感觉就是久旱逢甘霖。第三个位置是叶子稠密处,但是这种情况极少,听说若有这种情况,就会找到一窝。
如今,到处是采摘游之类的活动,自然没有找漏的兴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