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地头亦是课堂
荆谷学校10亩田让学生爱上劳动
本报讯(记者 欧苗苗 通讯员 欧美玲)陶山镇荆谷学校拥有面积达10亩的农田,用于学生劳动实践,三至九年级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承包田”,专门用于农耕课与实践课。日前,记者走访了该校。
“搅拌好了就静置一会儿……”在农田里,一群学生带着铁锹、洒水壶、容器和木棒,在科学老师王小梅的指导下,挖土、加水、搅拌。他们正在提取土壤样本,准备用PH试纸检测其酸碱度,研究这片土地上适合种植哪些植物。在他们身后,是一片开阔的农田,星罗棋布地排列着各个班级的班牌,各班的“承包田”里,种植着各种各样的果树、花卉和农作物。
“三至九年级的学生,每周都要到这里上一堂农耕课。”校长谢正勇介绍,这10亩地都属于校内土地,这几年本来都是种本土瓯柑,家校一起推进劳动教育,并共同助力乡村振兴,但由于长期种植单一植物,逐渐导致土壤贫瘠。此外,简单的种植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他们渴望更深入地了解家乡特色农产品。
今年3月,学校对这10亩地作了重新利用,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分低、中、高年级进行教学。比如,低年级学生主要是认识菜果,中年级学生主要掌握菜果的简单种植方法,高年级学生要掌握菜果的生长全过程等。
学校将农田划分给三至九年级每班一块,以“种—赏—收—品”为劳动基地建设和综合实践课程的工作主线,将“品”字贯穿到整个过程,让学生品“种”的辛苦,品“赏”的乐趣,品“收”的喜悦。
同时,学校还开发了劳动教育校本课程,通过“采一采、做一做、说一说、写一写、评一评”的形式来实施。待农作物收获后,学校还会让学生向老师、家人“推销”自己的产品。
经过近几年的劳动教育,该校学生的劳动意识不断增强,同时,劳动教育也受到家长的普遍好评。“不少家长反映,现在孩子回家不仅能帮自己下田劳作,还常常把学到的农业科技知识告诉家人。”谢正勇说。据悉,该校先后获得温州市中小学勤工俭学先进集体、温州市劳动教育示范基地、浙江省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项目试点学校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