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2版:小记者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瑞报小记者参观“革命红楼”话桑楼、知青纪念馆
重温革命历史 感受知青文化

    瑞报小记者参观“革命红楼”话桑楼、知青纪念馆

    重温革命历史 感受知青文化

    ■李耀慧

    11月24日,40余名瑞安日报小记者参观“革命红楼”话桑楼、知青纪念馆,重温瑞安革命历史,体会知青爷爷奶奶们当年的艰苦生活,学习“吃苦耐劳、为国分忧、自强不息、甘于奉献”的知青精神。

    当天上午9时许,小记者们准时集合,首先开始了“革命红楼”话桑楼的参观。“你们知道话桑楼起名的由来吗?”讲解员孙珍慧微笑提问。“我知道,这是源自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诗句。”一名小记者迫不及待地举手抢答,显然是为了本次活动做足了准备。一问一答间,瑞安党组织的发展史、瑞安党组织创建人林去病的生平、瑞安革命斗争史等知识,在孙珍慧循序渐进地讲解下,都变得明朗、有趣起来。

    结束了话桑楼的参观,小记者们列队前往本次活动的第二站——瑞安市隆山知青纪念馆。在知青纪念馆一楼序厅,志愿者虞利娅老人向小记者们介绍了创办知青纪念馆的初衷、目的和经过,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背景,还有知青纪念馆的布局和一楼序厅的展示情况。

    一楼后厅是农耕器具和知青生活场景陈列室。“快看,这个扁担和筛子,我在奶奶家里也见过。”小记者们看到一件件熟悉的农具,不禁发出感叹。陈列室内展示着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市1000多名知青在农村插队劳动时使用过的农耕器具,透明的玻璃橱窗里还展示了下乡知青在田间劳作的场景模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知青们不仅让知识文化传播在这片土地上,更是用自己的汗水诠释劳动的意义。”在志愿者陈彩芳老人讲解下,小记者们仿佛看到了朴素、勤劳的知青们克服各种困难,在农田挥洒汗水的真实情景。

    在二楼主展厅,小记者们观看了知青史料、图片和当年知青使用过的学习和生活用品。展示墙上一系列知青故事漫画生动有趣地重现了有苦有乐的下乡生活。小记者们手拿笔记本,边参观边认真记录着志愿者的讲解,认真的态度给知青纪念馆工作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三楼文化厅,小记者们围着卢淑华、王宗铣两位老知青,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卢淑华说,那个年代经济不景气,吃的是粗盐拌饭,晚上点的是油灯。每天一起来就是繁重的农活,但正是如此,锻炼了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她感恩那一段难忘的经历,更希望孩子们能珍惜现在的好条件,认真学习。结束了与两位老知青的交流后,小记者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现场写作,记录下了这次难得的活动经历。

    “我觉得这个活动办得特别好,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意义。”一名家长表示,现在的孩子都生活在蜜罐中,特别需要这样忆苦思甜的教育。这次活动不仅让小记者们了解了国家特殊时期知青们“上山下乡”的历史,更让他们学会感恩,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和学习机会。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生活周刊
   第00002版:小记者
   第00003版:小记者
   第00004版:小创客
重温革命历史 感受知青文化
瑞安日报 小记者 00002 重温革命历史 感受知青文化 2019-11-3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