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者参观话桑楼和知青馆有感
■安阳实验小学五年级 韩希泽
期待着,期待着,我盼望已久的社会实践活动终于开始了。今天我们来到的是隆山公园旁的话桑楼和知青馆,我们将在这里进行一次庄重而又有意义的活动——重温革命历史,感悟知青精神。
早上,经过半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在知青馆门口集合。刚下车,就看见一座古色古香的大门上面写着“隆山知青纪念馆”。我们沿着小路跟着老师来到第一个要参观的地方——话桑楼。解说员告诉我们,话桑楼是黄体芳等人筹建的,“话桑”是他取自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中的“把酒话桑麻”,当官退休回家的他希望能够拥有“把酒话桑麻”的百姓生活。解说员又介绍了我们眼前的雕像——林去病,原名宝康,字季平,为洗刷“东亚病夫”的耻辱,取笔名“去病”,是一名光荣又伟大的共产党员。他一生为百姓服务,最后为中国革命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听完解说员的讲述后,我不由得对这位共产党员产生了由衷的敬佩之情。
参观完话桑楼后,我们来到了知青馆。在馆内,我们看到了很多当年知青使用过的器具。大厅的图片生动形象展示知青当年的生活状态,详尽地展出了知青从建设农村到回城的全过程,让我真切体会到知青当时生活的艰难。
随后,我们在三楼见到了知青爷爷奶奶,听他们讲述过去的故事。爷爷奶奶动情地述说,让我觉得和当年的他们相比,我们简直太幸福了。现在的我们有明亮的教室,有笔直的马路,科技的发展更给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这些都是他们那个年代所没有的。
实践活动很快就结束了,我们踏上了返程的路,坐在温暖的汽车内,看着车窗外闪过的景物,觉得现在的生活真美好。知青们当年甘于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学习,用所学到的回报社会,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新纪元实验学校四年级 杨一峰
瑞安日报小记者中心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活动——参观话桑楼和知青馆。周日上午,我们怀着期待和激动的心情出发了。
我们第一个去的地方叫做话桑楼。解说员告诉我们,之所以叫话桑楼是借孟浩然的一句诗:“把酒话桑麻”起的名。希望将来有一天人们能够远离战争,过上“把酒话桑麻”的生活。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寄寓着楼主美好的愿望。走进话桑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雕像,这座雕像是著名的共产党员——林去病。他年轻时到温州大同小学任教,写出一篇又一篇的文章,揭露当时的黑暗社会,真正为老百姓发声,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为老百姓办实事,赢得了当地百姓的称赞,但是后来却被关进监狱。听着他伟大的事迹我对眼前的这个雕像肃然起敬。
紧接着,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知青馆。解说员说,这座楼总共分为三层,分别是一楼的展示厅、二楼的农耕器具陈列室、三楼的多功能文化区。在知青馆里,我看到了许多当年知青使用过的茶杯、煤油灯等,还有一些他们当时用的农具,如平推、蓑衣、扬谷筛等。
在知青爷爷奶奶的讲述中,我了解了他们当时生活的艰难困苦,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即使是这样,他们依然将自己的青春投入国家的建设中去。现在我还依稀记得知青奶奶深切地对我们说:“孩子们,你们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学习,将来有一天能回报国家,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活动很快就结束了,在回去的车上,我又想起知青爷爷奶奶对我们说得话,此刻的我过着他们当时向往的生活,现在的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玉海中心小学五年级 戈秉程
很久以前就听老师说过“红色精神”、“知青精神”,可是对这些精神我一直不理解。11月24日上午,瑞安日报小记者们参观了话桑楼和知青馆,让我对这些精神有了了解与思考。
这一天早晨,小记者在隆山知青纪念馆大门前集合,拉开了主题实践活动的帷幕。
首先,老师带着我们来到了隆山西侧的话桑楼,详细了解了话桑楼的历史渊源和对瑞安革命的意义。话桑楼是我市首个党组织诞生地。中共瑞安首任县委书记林去病于1926年11月,在话桑楼主持召开党员会议,建立了瑞安第一个党组织——中共瑞安小组。从此,瑞安革命的星星之火在这里点燃。
随后,老师又带领我们来到隆山公园南入口处的知青纪念馆。知青纪念馆是展示知青历史,介绍知青经历的一个纪念馆。一位年近古稀的老婆婆给大家讲解,让我们了解了知青上山下乡的主要历史背景,学习参观了知青楷模和知青典型故事。通过馆内陈列的农耕器具,生活用品以及具有时代特色的毛主席勋章和当时的报刊杂志等,我们体会到在当年艰苦的环境下,知青不畏辛劳,响应号召,上山下乡,支援边疆,奉献青春的火热情怀。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深深体会到我们祖国现在的繁荣富强来之不易,既有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又有千千万万的热血青年无私奉献、努力建设家园的辛勤劳作。一代代中国人把自已的热血和青春浇铸在这片热土上,才有了祖国现在的昌盛强大。我感到沉甸甸的压力和紧迫感,几代人的努力即将传承接力到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上,我一定更加努力地学习,掌握更多的本领和技术,为祖国繁荣昌盛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安阳实验小学五年级 钱鑫鑫
今天是我们小记者社会实践的日子,去参观话桑楼和知青馆。早上还没等奶奶叫我起床,我一睁开眼,就“噌”的一声从床上蹦了下来,飞快地穿好衣服,吃完饭,迫不及待跟着爷爷出发了。大约过了半个小时,我们就到了知青馆。我们排好队伍,跟着老师开始今天的活动了。
我们第一个参观的地方是话桑楼。解说员向我们简单介绍了这座楼的来历和历史。我们走进话桑楼,眼前是一个雕像。老师说,这个雕像是我们瑞安人的骄傲,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他就是林去病。年轻的时候他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担任瑞安县支部书记,一心为人民服务,但最后被关进监狱,受尽折磨,英勇就义。”老师又介绍了瑞安的“三孙五黄”、“四一二政变”等内容。从老师的讲述中,我对瑞安的先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是他们牺牲了自己,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生活。
随后,我们来到了知青馆。工作人员带我们来到了二楼的农耕陈列室。在这里,我看到了当年知青使用过的农耕器具,还有还原当年知青生活的“知青屋”。看到这些,我不由得感叹:原来知青的生活这么艰苦。我对墙上“吃苦耐劳、为国分忧、自强不息、甘于奉献”的知青精神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我们在三楼见到了知青爷爷奶奶,听他们讲述了当年的故事。奶奶说她十七岁就上山下乡了,做了很多辛苦工作,但还是吃不饱穿不暖。奶奶动情的讲述仿佛把我带入到了他们当年的生活。看到一旁的爷爷眼角泛起泪花,突然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太幸福了,我们要好好珍惜。
时间过得很快,一上午的时间转眼就过去了。在回去的路上,我认真回想着上午所看到的一切,心里五味杂陈,有对当年知青的敬意,也更觉得现在的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不辜负先辈们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