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2版:聚焦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挖掘文化精髓 坚定文化自信
我市首届哲学社会科学年会暨2019玉海文化研究论坛专家学者研讨发言摘录

    挖掘文化精髓 坚定文化自信

    我市首届哲学社会科学年会暨2019玉海文化研究论坛专家学者研讨发言摘录

    ■记者 张洵煜/整理 孙凛/图

    我市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古邑,素有“理学名邦”之美誉。近两百年来,瑞安知识分子群体在民族危亡之际,大力复兴永嘉学派精神,积极传播维新图强思想,躬身践行治学兴业理念,走出了一条东西合璧、中西和合的新学之路,并在近现代江南与中国的社会转型中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为全面开展瑞安晚清新学研究,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12月1日至2日,我市举办了首届哲学社会科学年会暨2019玉海文化研究论坛。来自多所知名高校和研究所的专家学者齐聚瑞安,缅怀瑞安先贤,挖掘、提炼瑞安文化思想精髓,为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提升瑞安文化软实力,提供有力的精神动力、文化条件和道德滋养。

    现摘录整理本次活动中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以飨广大读者。

    杨玉良

    (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

    6个“结合”

    全面系统地研究瑞安文化

    永嘉学派在中国历史上很重要,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作用,但并未发挥出该有的更好作用,尽管永嘉学派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所延续,但更像一条断断续续延续的“虚线”,这是种遗憾。我们应深挖背后的原因,总结经验,提炼方法,并结合近两百年来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大背景,结合复旦大学的建立和发展,结合近两百年来中国的教育发展史、经济发展史、科学发展史,以及结合中国未来的发展,研究瑞安的文化,让永嘉学派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一条实实在在的“实线”,从而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进行指导运用。

    另外,瑞安的文化在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当中,实际上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不仅仅对瑞安、对浙江,甚至于影响了整个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

    张济顺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原党委书记)

    从小溪到大海

    张焕纶、胡适、项骧与上海近代教育

    1901年,瑞安青年项骧考入上海南洋公学。次年冬,中院五班一堂中文课前,学生们在保守、跋扈的教习郭镇瀛的座椅上放了一只空墨水瓶以示不满,遭到郭的严厉问责。校方随即开除带头的三名学生。“墨水瓶事件”在上海激发出好几个新学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震旦学院和复旦公学。张焕伦、蔡元培、马相伯、项骧形成了一个接力关系,成为上海高等教育史上的关键人物。20世纪初,中外移民的各种教育行动构成了形态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但这个体系仍然打上上海城市移民文化的深深烙印。每个学校的文化背景,社会背景差异很大,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异样在上海成为正常。经由多元的上海教育的培养和熏陶,现代都市人又不断增添和强化了上海文化的开放和宽容的特质,就是令人瞩目的海派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张仁寿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教授、原党委副书记、校长)

    温州转型与人力资本积累的

    特殊性

    温州模式其实是一种覆盖城乡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因此需要从城乡联系与相结合的视角进行研究。温州模式不仅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而且也是一种经济体制模式。对温州模式的研究,要同时关注“发展模式”与“体制模式”两个方面,还要重视两者的相互结合与匹配,这与改革初期发展模式和体制模式的“双重转型”要求也是相吻合的。温州模式的成功经验、精髓和灵魂,可以抽象概括为“民营化、市场化”六个字。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民营化与市场化两者之间不是可以相互分割和孤立的,而是相互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温州正是由于率先不断推进民营化与市场化相结合的改革,在微观经济领域实现了民营企业与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从而既推动了传统计划体制的深刻转型,也带来了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

    金光耀

    (复旦大学教授,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亚洲研究中心主任)

    将复旦大学中华文明

    国际研究中心瑞安研究基地

    打造成开放的平台

    瑞安是一座文风兴盛、文脉延续千年的古城,瑞安历史文化在19世纪末20世纪有一个新的发展,确实可以感受到,当时是瑞安甚至是整个中国近代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源头。复旦大学有许多优秀的学者对温州文化有着精深的研究。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瑞安研究基地已正式挂牌,希望上海的同仁和瑞安的朋友共同努力,按照“优势互补、共谋发展、实现共赢”的原则,有效整合双方优势,建立高效的合作研究和学术对话机制,深入开展实质性校地合作,进一步挖掘、提炼瑞安文化思想精髓,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也希望将这个基地打造成开放的研究平台,使更多的学者能参与进来,将先贤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发扬光大。

    李天纲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教授、主任)

    纪念清末“思想解放”的先驱

    孙诒让

    孙诒让是一位经学家、教育家,也是一位瑞安、温州地方新式事业的建设者,即所谓“乡绅”“乡贤”式的人物。孙诒让一生的成就丰厚,贡献突出,却只是被认为是清末三大经学家,即毕生与儒家经书为伴的学究人物。他的事功成就,在学术界很少有人议论;他在经学体系中达到的思想高度,更是被缺乏认识。有人会问:孙诒让确实是一个“思想解放”的人吗?他和今天谈论的“改开”话题有联系吗?我的回答:是的,有关系,而且关系重大!如果我们把“改开”话题放回到所谓“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王韬、冯桂芬、李鸿章)来看,孙诒让的一生实践,即他的研经治学、兴办教育、倡导实业,都是当时的“改革开放”。孙诒让的学问和事功,包含着“思想解放”的内容。

    项宇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

    瑞安氏族文化研究举要

    ——以南堤项氏为例

    作为人民的组成部分,任何地方的氏族样态,无疑是形成该地方(区)、社会和文化的标志和主要指针;瑞安氏族亦不例外,其中南堤项氏作为推动地区近现代化进程的氏族代表,系为其中的典型案例。针对其氏族文化组成与特征的研究,具有揭示瑞安氏族文化特质的重要意义。

    本研究,首次尝试从中西方文化概念的共识为出发点,探讨地方氏族文化。并且以瑞安南堤项氏为例,指出其氏族文化建设与建构的四大组成要素为:以河图洛书君子养育为引领的体用(氏族)义;以代际经卦为过程衔接的发展义;以名字号为艺文起始的文字义;以惟谱叙族训为家国事功利他的教育义。

    戴鞍钢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晚清沪瓯海上交通与瑞安

    1843年上海开埠后,尤其是1872年轮船招商局在上海诞生后,面对外国资本航运企业多方挤压的困难处境,仍努力站稳脚跟拓展事业,其中就包括率先开辟上海至温州的海上客货运输航线。距温州不远的瑞安也因此受益,新学书报的输入和沪瓯瑞三地间人员、信息等的往来沟通,都促进了瑞安思想文化和经济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吴松弟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再论永嘉学派和温州的

    文化基因

    永嘉学派讲究实效,注重功利,重视工商业的思想观念,来自温州,反映温州的思想,并上升为理论。在温州长期存在着人多耕地少、交通不便、其他发展经济的条件也不够好的前提下,永嘉学派的这些思想,势必要影响着各代温州人的行为,当然也保存在温州人的头脑中,构成温州历史发展中的“文化基因”。这种“文化基因”,当大环境不许可时它处于潜流阶段,一旦环境许可便得到迅速发展,如江河奔流,如万马奔腾。

    廖梅

    (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独立学者)

    从复旦大学馆藏档案

    看周予同人生中的

    三个阶段

    周予同对人生的自我认知可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为1927年以前的革命浪漫主义、1927年至1949年的“革命旁观主义+温情主义”和1949年至1952年的黄昏思想。

    钱彦敏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苏南、温州模式比较

    在曾经从事过的“温州模式”与“江南模式”的比较研究中,经济现象与文化传统密不可分,瑞安的例子,证明温州的经济与文化一直是处于互动的关系。温州和瑞安,国际联系广泛,产业结构轻巧,个人精神突出,在下一步文化创意产业、新兴智能产业上也大有可为,不输于杭州、苏南和上海。前提就是要像瑞安这样,振兴文化,激活传统。

    徐佳贵

    (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

    陈虬的维新报业

    光绪乙未至戊戌(1895-1898)年间的维新时期,中土读书人自办报刊开始成为普遍现象。而在寥寥几个中心点以外,我们还应关注那些在今天看来不那么“成功”的“预流”者的故事。身处温瑞地区的陈虬的办报经历,便是从另外的角度窥视这一转型初始期之风貌的一扇窗口。

    陈建克

    (正泰集团副总裁、正泰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温瑞崛起的文化基因

    正泰集团的创业、发展,本身就是“温州模式”崛起的一个范例。正泰集团历来重视乡土文化,内部重视企业文化,外部则承担文化责任。一个地方的文化发展,会启动经济发展,这是百年前瑞安新派士绅的作用;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也会带动当地的文化进步,这是正泰集团乐于从事的事业。

    高慎盈

    (《解放日报》高级编辑)

    温州模式的回顾反思

    “温州模式”讨论在1980年代后兴起,作为在华东主要媒体上海《解放日报》工作的温州籍记者和编辑,高慎盈参与大量温州经验和相关人物事迹的报道,经历、见证了“温州模式”的兴盛。作为生在乐清,学在复旦,对瑞安文化、经济也有了解的温州人,深知家乡发展的艰难曲折。而地处江南,勤劳勇敢,抱团成事的民风,加上文化底蕴深厚,诸事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使得“温州模式”成为江浙地区社会发展的先锋。回顾四十年来的道路,温州经验确实值得总结。“温州学”,或者“瑞安学”的建立,是提升和超越“温州模式”的顺理成章的学术。

    洪振宁

    (温州大学温州学研究所所长)

    温州模式产生的历史原因

    温州模式怎么来的?那时的回答:生活逼出来,政策放出来,群众闯出来,历史留下来。历史留下什么?或者说温州模式产生的历史原因是什么?一是合群图强的运作方略,二是敢为人先的精神品格,三是善行天下的处世传统。加上民办教育相对领先,更因为温州社会的共生性、区域文化的包容性、近代温州不断生成的现代性。

    王兴文

    (温州大学教授,温州大学孙诒让研究所所长)

    孙诒让兴学活动与温州大学的关系

    孙诒让为清末著名朴学大师,著作等身。在晚清救亡图存维新变革的时代潮流中,孙先生以儒家入世的姿态,致力于地方教育,为浙南特别是温处一带的教育近代化做出重大贡献。从孙先生的兴学活动中,可以看出其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以及兴办新式教育造福乡里的反哺之情,不愧为近代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家。从孙诒让创办温州师范学堂到黄溯初先生创办温州师范学校再到后来温州大学的成立,三者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为浙南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卢礼阳

    (温州市图书馆研究员)

    从梅冷生师友书札

    看梅冷生与瑞安人士的学术联系

    从馆藏梅冷生师友书札透视梅冷生与瑞安人士的学术交往与社会联系,一是与薛钟斗、宋慈抱、李笠、许达夫等人慎社时期的诗词切磋,二是与孙孟晋、张棡张慕骞父子等文献捐赠收藏方面的互动,三是宋慈抱、唐澄士及项申甫遗孀求职求助方面的联系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聚焦点
   第00003版:和美莘塍
   第00004版:最新闻
   第00005版:百姓事
   第00006版:榕树谭
   第00007版:家周刊
   第00008版:家周刊
挖掘文化精髓 坚定文化自信
瑞安日报 聚焦点 00002 挖掘文化精髓 坚定文化自信 2019-12-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