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推动 产业带动
“人才+产业”模式助力我市民族村振兴
■记者 林瑞蓉 通讯员 丁爱慈
我市属散杂居民族地区,全市有4个民族村,分别是马屿镇后姜村、曹村镇丁凤村、高楼镇驮庵村和高楼镇民族村。2019年,我市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产业发展为着力点,整合资源、汇聚力量,全力助推民族村经济社会发展,将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
人才聚集带来第一桶金
市社会组织代表人士联谊会结对帮扶高楼镇民族村,针对该村高山蔬菜基地,解决农产品设计与销售、基地规划种植、畲族文化提炼与宣传等方面难题,助力该村打响“漈门溪畲耕”农产品品牌;高楼镇驮庵村乡村振兴指导员积极作为,落实10万元资金用于该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本地乡贤谢公富牵线搭桥,艾米田园综合体项目落地曹村镇丁凤村,让该村实现600亩整村农田流转,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9万元。市无党派人士联谊会、市少数民族联谊会认领丁凤村杨梅树,为该村年集体经济创收9万元……近年来,民族村的改变看得见、摸得着。
“实现民族乡村振兴,人才是第一生产力。”2019年以来,市民宗局积极谋划,多方面助力民族村发展。落实市领导挂钩帮扶民族村制度,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分别联系4个民族村,17个部门挂钩帮扶,以精准帮扶为目标、促进群众增收为核心,采取资金扶持、技术改进、生产指导、学习培训、改善环境等多种支援手段进行帮扶,推进民族村各项事业发展。同时,市委组织部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到民族村任乡村振兴指导员,团结带领民族村党员干部群众科学谋划发展思路、积极挖掘资源潜力、全力帮助解决难题,为民族村各项事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此外,我市还设立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纳入市政府财政预算,并建立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随财力同步增长的机制,每年落实资金40万元,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引导民族宗教团体开展帮扶少数民族地区活动,助力民族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特色产业为民族村注入生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振兴民族乡村最根本的,还是要立足民族村实际,充分挖掘潜力资源,因地制宜谋发展。
复垦300亩荒地,高楼镇民族村有了自己的高山蔬菜种植基地,创立了“漈门溪畲耕”农产品品牌;扶持驮庵村8亩白茶试种基地建设,预计2020年进入丰产期;扶持壮大丁凤村杨梅产业,完善杨梅基地道路、灌溉等基础设施,积极培育大棚杨梅经济,利用大棚技术使杨梅提前半个月上市,售价提高了7倍且供不应求,促进农民增收;完成600米凤凰古道修复,开发葡萄沟项目,打造一条葡萄沟采摘、古道漫步、山顶平台俯瞰的休闲乡旅线路,丁凤村吸引了更多人气……
今年以来,市民宗局加大对各民族村的扶持引导,通过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开发特色旅游经济,促进民族村产业振兴,从而为民族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同时,市民宗局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为载体,全面开展民族村基础设施改善、环境治理提升、休闲景观打造、特色元素融合等方面建设,提升民族村品味,加强乡村旅游设施建设。落实资金60万元,推进4个民族村特色村寨规划编制工作,引导民族村科学有序发展;完成马屿镇后姜民族广场提升改造及驮庵村畲族文化休闲广场、高楼镇民族村古树广场和特色牌坊等建设;丁凤村列入曹村镇全域景观带建设,完成江曹沿线27栋民居外立面改造、凤凰溪疏浚和两岸景观提升、公路两侧绿化和3000平方米小公园打造、村办公楼和整村道路网改造提升……
“相信在将来,民族村的面貌将越变越美,村民日子会越过越好。”市民宗局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