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4版:百姓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寻觅36年,良渚文化最早发现者施昕更坟墓仍未找到,相关人士建议——
朝着家乡的方向
在西山上为他立一块纪念碑

    寻觅36年,良渚文化最早发现者施昕更坟墓仍未找到,相关人士建议——

    朝着家乡的方向

    在西山上为他立一块纪念碑

    ■记者 蔡玲玲

    今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让良渚文化最早发现者施昕更这个名字再次走入世人的眼中。施昕更是良渚人,他人生中最后的生涯却是在瑞安度过。据资料记载,1938年3月,施昕更投笔从戎,来到瑞安担任瑞安抗日自卫会秘书。1939年5月29日,施昕更病逝在瑞安县立医院,葬于瑞安县西山,年仅28岁。

    多年来,施昕更的孙子多次往返杭州、瑞安,寻找祖父的坟墓。遗憾的是,经我市相关部门多方努力,截至目前,施昕更的坟墓仍未找到。

    曾多次寻访但均无头绪

    1983年,瑞安开展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时任瑞安文物馆馆长的俞天舒曾带领工作人员去西山寻找施昕更的坟墓和遗物,但没有任何收获。

    当时,瑞安文物馆员工、现瑞安博物馆馆长陈钦益曾参与其中。“那年,俞馆长带我去西山查看文物古迹。当时西山上有许多古迹,包括名人墓。俞馆长前期做了大量准备,特地寻找了施昕更安葬于西山的线索。遗憾的是,我们找了好几次,都没找到施昕更坟墓。”他说。

    前几日,记者在市博物馆采访时,陈钦益特地找出了《俞天舒诗文选续集》其中一篇文章《施昕更先生的瑞安情结》,提到施昕更“1938年春来到瑞安工作,充任瑞安县抗日自卫会秘书。不幸于翌年五月间,患猩红热病并发腹膜炎,当时战事紧张,药品奇缺,医生束手无策,因而病逝,年仅28岁,由于无法归葬故里,只得将其葬于县城西岘山,从而,瑞安成了他永久的归宿之地。”

    这篇文章还提到,1997年初夏,施昕更之孙、现良渚遗址管理所副所长施时英来瑞安寻找祖父坟墓,他们陪着在西岘山寻了一天也没找到,原因是“50多年来西岘山变化太大,而当日的报道又未写明墓穴具体地点,故始终没有找到”。

    “除了1997年,2010年也寻过一次。”在陈钦益的印象中,他陪着施时英去西山寻墓至少有两次,仍是无果。2010年,在市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人员的帮助下,他们找到了一批《浙瓯日报》原件,显示施昕更在瑞安抗日自卫会一年多的工作状况。

    “我小时候就住在西山脚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西山一带无序建房现象严重,一些坟墓被破坏,这可能是寻找无果的原因之一。”陈钦益说。

    市领导批示,再次合力寻找

    “找到爷爷的坟墓,并迁回家乡”是施时英和家人几十年来的心愿。1997年以来,施时英多次来瑞安寻找、打探施昕更的坟墓,均失望而归。

    今年7月9日,本报刊登了《良渚文化最早发现者施昕更最后的生涯在瑞安度过 后人多次来瑞寻找其坟墓》一文,引起市领导的高度重视。时任市委书记陈胜峰批示:“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表明良渚文化不仅是中华文明一大瑰宝,也是属于世界和人类的文明。其最早发现者施昕更前辈理应得到尊重和景仰,他的坟墓寻找应引起有关部门和社会的重视,请民政局、文旅局、志愿者组织加以研究,尽可能圆施先生家属一个梦。

    7月17日,市文保所所长陈奇、市民政局殡葬管理所副所长曾鸿星和玉海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再次前往西山探寻施昕更坟墓,并向居住在西山上的老人询问相关情况。

    居住在沙塘老人公寓的98岁老人木云荪曾在瑞安建筑公司工作,负责西山电影院建造。他回忆,当年建西山电影院的这块地基上,原本就没有坟墓。

    今年86岁的市民政局离休干部乐嘉楠回忆,上世纪90年代,他负责将西山、万松山上的烈士坟墓迁移至烈士陵园内,记忆中没有施昕更这个名字。

    69岁的玉海文化研究会会长何光明也曾特地去西山寻找过施昕更的坟墓。在他早年的笔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上世纪70年代,他的老邻居吴老伯在清卫部门工作,当时清卫工人自发组织一起在西山建房。吴老伯提起,建房旁有一座坟墓,上面写着施姓。何光明推测,当时施昕更的坟墓比较普通,因为他家不富裕,而且在战争年代,也不可能厚葬他。

    记者还陪同陈奇、曾鸿星去市档案馆翻阅资料,但是保存的档案中也没有关于施昕更的相关资料。

    “大家花了那么多力气从不同的线索、角度去寻找,只要有蛛丝马迹,我们都会去考证,但目前确实找不到。只要能证明名人古墓,我们就会申请文物保护。”陈奇说。

    希望为他立纪念碑

    俞天舒在《施昕更先生的瑞安情结》里写道:“如其墓尚在,将为瑞安增添一座有重要纪念意义和价值的名人之墓。”

    “前几年,我市规划建设西山公园时,我曾向相关部门提议,在西山选址为施昕更立碑或塑像,以作纪念,既宣传良渚文化,也提升瑞安文化形象。”陈钦益建议,虽然施昕更的坟墓至今仍毫无线索,但可以在西山上为他立碑或塑像,朝着家乡良渚的方向。“但是,我更期待有一天会有施昕更坟墓被发现的惊喜。”他说。

    【相关链接】

    施昕更与良渚文化

    施昕更,1912年农历六月出生在良渚,1929年入职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前身)。

    1936年,担任西湖博物馆科学部地质矿产组助理干事的施昕更,在良渚附近的干涸池底发现了几片黑色有光泽的陶片,察觉到其重要性。随后,在西湖博物馆的支持下,他开始对良渚遗址进行田野考古发掘。1936年至1937年,他在良渚总共进行3次发掘,获得大量的石器、陶片等实物资料,确认了良渚一带存在古老文化的遗存。

    施昕更曾写下6万余字的《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以下简称《良渚报告》),详细介绍当时田野考古发掘的经过以及收获。

    正当这份报告进入印刷流程时,“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印刷工作被迫中止。1937年12月24日,杭州沦陷,施昕更携带报告原稿,随西湖博物馆迁往浙南。1938年3月,施昕更投笔从戎,担任瑞安抗日自卫会秘书,参加抗日宣传。

    战火纷飞中,报告原稿中有部分内容丢失。到了瑞安后,施昕更对其中的内容补充、撰写、整理。1938年8月,《良渚报告》印刷出版。这是关于良渚文化第一部科学的考古报告,立即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瞩目。在《良渚报告》卷首语的末尾处,作者特意标明“昕更志于瑞安”,说明该报告的最终完成地点是在瑞安。

    数十年来,经过考古界对良渚遗址的继续发掘和研究,这一最早由施昕更发现的“遗址文化”,于1959年12月被命名为“良渚文化”。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最新闻
   第00004版:百姓事
   第00005版:有话说
   第00006版:云江潮
   第00007版:家周刊
   第00008版:家周刊
朝着家乡的方向
在西山上为他立一块纪念碑
沿江新村手机信号为啥不好?
“葵园”获评
省 “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塘下新增4条严管示范路
被“绑架”了还能玩抖音?
瑞安日报 百姓事 00004 朝着家乡的方向
在西山上为他立一块纪念碑
2019-12-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