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基层医疗卫生事业
塘下两家卫生院环境改造提升
■记者 陈成成 通讯员 李文雅 倪学昆
经过数月的紧张建设,我市卫健系统两项基建工程——塘下镇塘下卫生院环境改造提升、罗凤卫生院公共卫生综合楼相继完工投用。这两家卫生院公共卫生综合楼的建成投用,将全面提升塘下片区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大大改善卫生院的医疗环境和辖区逾10万群众的就医环境。
医疗服务环境
大改造大提升
“现在卫生院的设施条件越来越好,我们村民看病可比以前方便多了。”昨天上午,正在塘下卫生院就诊的章阿姨开心地说。以前老旧的门诊大楼已被崭新气派的大楼所代替,群众就医体验大大提升。
塘下镇塘下卫生院成立于1952年,是一家集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指导“五位一体”的综合性乡镇卫生院。原卫生大楼房屋老旧、墙体破烂、线路老化,存在安全隐患。经多方努力,在市卫健局与塘下镇政府的支持下,塘下卫生院环境改造提升工程于2019年4月中旬正式开工,总建设面积2749.3平方米。卫生院还将原分离在外的预防保健门诊进行内迁,并按规范要求改建。2019年底,该院完成环境改造提升,宽敞舒适的就医环境,获得了群众的好评。卫生院现设门诊内科、外科、中医科、中医骨伤科、妇产科、预防保健科、检验科、医学影像科、药物维持治疗门诊等。
塘下镇罗凤卫生院成立于1958年,是一所集医疗康复、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公共卫生为一体的非营利性公益卫生院。此前因受医疗场地面积的限制,该院候诊区病人摩肩接踵,群众就医体验不佳。为改善群众就医环境,卫生院新公共卫生综合楼于2019年5月投入建设,总面积达853.3平方米,并于2019年12月15日正式投用,新大楼拥有广阔的等候区域及简洁明朗的医疗环境,能够让广大群众享受到优质、舒适、温馨的医疗服务。卫生院现设有门诊内科、外科、预防保健科、全科诊疗科、中医科、急诊医学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等。
基层卫生服务机制
逐步完善
“以前的预防接种门诊只有20多平方米,家长带孩子过来,有时候连站的地方都没有,现在的预防接种门诊扩大到了200多平方米,除了接诊台,还新增了等候区、休息区、母婴室,考虑到孩子爱玩的天性,还特地设置了一个游乐区,非常受家长与孩子的欢迎。”据塘下镇罗凤卫生院院长沈平心介绍,虽然新大楼投用才10多天,但群众反应良好。
环境改造提升或公共卫生综合楼的投入使用,让塘下、罗凤两家卫生院的空间布局得到了优化升级,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也进一步提升了医疗服务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
据塘下卫生院院长郑小春介绍,“目前卫生院日门诊量达300多人次,比新院投用前增长了10%左右。”据悉,该院下步还将对门前道路、停车等设施进行改造提升,让就医的群众更加方便。
据悉,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大飞跃。2018年,我市启动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改造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总建设项目21个,总投资8.56亿元,新建面积超14万平方米;对当时条件不成熟未列入三年行动计划的单位,通过资金补助的形式,进行医疗环境改造提升,以较少的资金投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根据计划,3至5年以后,每个乡镇(街道)都将有一所标准化的公立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在基层医疗机构硬件设施得到改善的同时,随着“医共体”建设的逐步深入,乡镇卫生机构的卫生服务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逐步建立起“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实现居民“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
“良好的就医环境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度量衡,也是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群众就医感受的有效途径。”市卫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医疗机构业务用房建设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的业务用房建设,更将有利于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