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的澎湖湾
■蔡桂顺
潘安邦的家
一直想去台湾省澎湖列岛,是冲着台湾歌手潘安邦的这首《外婆的澎湖湾》。
“晚风轻拂澎湖湾,白浪逐沙滩。没有椰林缀斜阳,只是一片海蓝蓝。
坐在门前的矮墙上,一遍遍怀想,也是黄昏的沙滩上 ,有着脚印两对半。
那时外婆拄着杖,将我手轻轻挽……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还有一位老船长。”
画面感太美,以至于数十年来,无数的听者都在内心深处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澎湖湾。我也是。
澎湖位于台湾海峡中流,属于澎湖县,东与云林、嘉义两岛相望,西与福建厦门相对。极东是查某屿,极西是花屿,极南是七美岛,极北是目斗屿。是台湾唯一全部以岛屿组成的县。上面有无数珍贵的动植物和文石、珊瑚,之前我以为澎湖只是有着阳光海浪仙人掌和沙滩而已。
从金门坐小飞机,半小时到达澎湖列岛的核心、90个岛屿中最大的岛——马公岛。在飞机上俯瞰,哇,蓝天碧水,如大块的蓝宝石,太棒了!
澎湖风大,一下飞机就领教了。由于无高山遮蔽,每到秋冬,岛上总是吹着强劲的东北季风,狂风挟带着海水中的高度盐分,澎湖人又称之为“咸水烟”。到了夏天,则转为西南风。由于澎湖平坦的地形,很难产生地形雨,因此年降雨量只有1000毫米。稀少的雨量却也造就了丰富多变的植物物种,在阳光下展现迷人风采。
入住的“半天鸟”民宿很热情地过来接车。一路上讲了很多,澎湖比我想象中好玩多了。原来,不仅仅是潘安邦,张雨生也是这里的人, 张雨生家跟潘安邦家相距50米。张雨生出生前,澎湖湾久旱少雨,而张雨生一出生,大雨一连下了7天,故张父取其名为“雨生”。
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入住完毕,拿了地图,租了一辆电瓶车,要了美食、景点推荐表,出发!可惜电瓶车最高时速30码。去张雨生家的路上,身边所有的二轮都轻松超越了我。我委屈极了。因为,连那个70来岁的阿婆也秒杀了我啊,更不用说青年、中年人了。机车是台湾最多的日常代步车,在街上速度极快,通常都有60、70码,乌泱泱一大群,从我身边呼啸而过,而我,却像憨豆先生演的偷车贼一样,贼车速度太慢,比车主人的脚步还慢。电影有《泰囧》《港囧》,我呢,是“台囧”。
沿着民族路,一路向南。凉风习习,阳光、蓝天、碧水、路边岛民的慢生活,一切让人迷醉。马公岛,在清代叫“妈宫岛”,因为上面有一座非常古老的妈祖庙。
到了笃行十村眷村,便到了潘安邦旧居。当年潘安邦和张雨生的父辈都是从大陆败退到台湾的国民党军,统一住眷村。澎湖列岛的这个眷村是台湾最早的眷村。
潘安邦和张雨生都是我们浙江老乡,张雨生原籍嘉兴,潘安邦原籍温州瓯海泽雅,其祖父为北伐名将,其父为抗战师长,台湾女作家琦君就是潘安邦的亲姑姑。初中课文《春酒》里的母亲就是潘安邦的奶奶。一切都是这样神奇。1961年9月10日潘安邦出生于此,出道于1979年,素有“台湾民歌王”之称。活跃于上世纪80年代。在1989年的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外婆的澎湖湾》和《跟着感觉走》而红透大江南北,其后激流勇退,2000年后重出歌坛。他的歌伴随着上世纪五十、六十、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成长、沉浮,他的唱腔深情婉转,扣人心弦,其经典歌曲有《外婆的澎湖湾》《聚散两依依》《乡间小路》《爸爸的草鞋》《思念总在分手后》等。
2011年潘安邦加盟点时唱片,他的许多经典之作至今仍耳熟能详。并与费玉清唱“小调”歌曲并称“双雄”。可惜,2013年,潘安邦因病离世。
从此,澎湖湾潘安邦家门口的大榕树下再也不见潘安邦的俊朗身影,而门口的沙滩上,留下的脚印,再也没有两对半了。
马公岛风物志
澎湖湾的房子都不高,因为常年风大。本次过来恰逢无风,所以诸事顺进。因为台风的原因,这里没有几十层的摩天大楼。最高的好像是三号港口那边的十几层喜来登酒店,而且不是那种独自拔地而起的,而是像方形的蜂窝煤一样的一坨的建筑形式。
马公岛如此,而其他大大小小的几十个岛屿的房子,在寥廓空旷无所遮挡的大洋里,基本上就都是一二层的低矮平房了。但是岛上有种房子特别有格调,墙壁是用贝壳、珊瑚、玄武岩、石灰等筑成,非常漂亮,很有古早味。
澎湖湾的许多民宿很漂亮、颇有文艺范,通常是海洋风格题材。但是也有个性化的,就像在山水沙滩边的180民宿,城堡型,比较精致,让人眼睛一亮。
因为是岛上生活,车、马、邮件都慢。靠海吃海,这里的人,在清晨或黄昏,或三五成群,或孑然一身,坐在码头岸边,披一身朝晖夕阴,静静地消磨着时间。我上去问鱼获几何,通常微笑着摇头说没有。许是凑巧吧,问了几次,都说没有。
民以食为天。至于吃的,澎湖与全世界人民一样,好吃。大街小巷,处处可见:蚵仔煎、王冠Q芋仙草冰、三哥鸡排、邮局口葱油饼、烧肉饭、烤鱿鱼鲍鱼……我手拿民宿老板的美食菜单地图,骑着电瓶车四处转悠、排队,几天下来,几乎尝遍所有网红小吃。还有一种红色饮品,是仙人掌汁,味道非常清爽。
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怎么可以没有与仙人掌有关的美食呢?
晚上,去夜钓鱿鱼。在南海游客中心码头找了一艘专门钓鱿鱼的休闲船,在机器轰鸣声中,御风而行,出海夜钓,也是人生中的第一次海钓。
夜航半小时后,渔船下锚停泊于海湾里。一轮圆月高悬天空,海面波光粼粼,远处有烟火在夜空璀璨盛开,近处浪拍船舷哔哩哗啦,不绝于耳。想起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那句“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此时此刻,真的有“宠辱偕忘,把酒临风”的“其喜洋洋”之感。
钓鱿鱼开始了,船长分给每人一杆钓鱼竿,上有诱饵。大家分立船舷的左右,排成长队,场面蔚为壮观。放线、等待,偶尔摇动转盘提上来看看有没有猎物。
鱿鱼狡猾,可不那么容易上钩。我身边一紫衣大妈钓起一条,却在众人的欢呼声中,眼睁睁看着鱿鱼在出水时放出墨汁,然后逃之夭夭。徒留海面一团黑色和众人遗憾的神情。
船上免费无限量提供烧好的“小管面线”,小管,就是指鱿鱼。其实就是鱿鱼圈+面条。鱿鱼是现场钓的,直接拿来下锅,这味道,这鲜度,没得说。
海上风大,发型大乱。渔船灯光照射下 ,海水呈深色翡翠样,人生第一次见。
两小时,我颗粒无收。倒也不扫兴。咱们钓的不是鱿鱼,也不是寂寞,是慢生活。不过一个人的旅行,孤独是难免的。但是,孤独也是一个人的狂欢。
坐在二楼船甲板上,听楼下船舱中有人在加腔塌板地唱卡拉OK:爱pia啊加A狼(爱拼才会赢),看着五彩斑斓的周遭光影,心下一片恍惚。
澎湖最南
以跳岛游的方式去南海海域,让我大开眼界。所谓“跳岛”,就是从澎湖湾马公本岛出海,绕过望安屿等大岛,先去澎湖列岛最南端的七美岛屿,然后再回头登望安岛。跳岛一词我是知道的。当年太平洋战争,美军打击日本鬼子就是采取这种跳岛战术,一个一个岛屿蛙式作战。
一路上,快艇劈波斩浪,上下颠簸,在男女老少的惊呼声中全速前进。这是我坐过最快的海船。下船后,岛民说这个船老大是全澎湖湾开得最狂野的,江湖人称“飙哥”,跟我一个狂野的同学苏盛飙同名。怪不得呢。
去七美的航线上,海水一片纯蓝,无一丝杂色,蓝得刺眼。蓝得令人怀疑。
在南海海域,我永失我爱——我丢了我心爱的帽子,被猛烈的海风刮大海里了。
七美岛有个网红打卡地,无数红男绿女、大妈大叔在那里骚首弄姿拍照留念。它叫“情定双心”,是海边浅水里,渔民用石头垒成很大的心型图案。整体看起来极像一把巨大的吉他静卧碧绿色海水里,造型非常漂亮。其实不是澎湖渔民浪漫多情,这是当地渔民的一种智慧,用石头垒起来,潮涨时捉鱼的古老、环保、高超、奇特、低成本的捕鱼方式。
哎,咱们人类往往喜欢美丽的解读,哪怕是误读。不过,向往美好总比看破红尘好。
七美岛海边还有一处打卡地,叫“小台湾”,海水中一块突出海面的石头,状如台湾岛,惟妙惟肖,确实像。
在望安岛,我们登上澎湖列岛最高的山,海拔6000cm,注意,是厘米。
站在山顶,海风呼啸,顿感天下唯我独尊,一股豪气自丹田而生,觉得如此折腾着玩,很是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