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8版:金周刊
上一版3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骗术升级,防骗意识更要升级

    骗术升级,防骗意识更要升级

    如今,手机互联网的触角已经伸向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包括起床时间、日常轨迹、习惯偏好、收货地址等信息,个人隐私“无处不在”。但不少人缺乏安全意识,对于个人隐私信息保护不周,例如快递盒上的个人信息随意处理,很容易被他人窃取。

    轻信“客服”电话,陷入连环骗局

    近期一起网络诈骗新闻,引起不少人注意。喜欢网购的张女士在网上买了一个婴儿用品,刚签收就有“客服”给她打电话,说商品质量有问题,要给她退款赔偿。因为“客服”说出了张女士网购的商品型号、订单号、收款地址和电话,张女士便没有怀疑对方身份,互加了微信。结果,“客服”以退不了款为理由,索要手机验证码。没过多久,“客服”再次打来电话说退款退多了。张女士一查,发现自己账户确实多出一笔钱,于是将钱退回。可没过多久,张女士账户上又多出了1万多元,她又将钱退给了对方。不久之后,张女士收到一条短信,惊出一身冷汗。短信上说,张女士刚刚在网贷平台上成功办理了一笔贷款,她这才明白,账户里多出来的钱,是对方以张女士的名义在网贷公司借的钱。

    虽然相关金融机构经常在各种媒体上进行金融防诈骗宣传,但还是有个别抱侥幸心理的人上当受骗。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进行购物、支付、定位等行为,个人信息都会在互联网上留下痕迹。而这些个人隐私也会被不法分子盗去使用,甚至被明码标价,在黑市上贩卖。被公开的可能不只是姓名、电话,还有身份证号、户籍、家庭住址,以及购物信息和订单号、物流信息。所以,有时候陷入骗局的原因,不仅是因为贪婪,还有骗子利用了人们在互联网泄露的隐私。

    商家主动联系你,说商品质量有问题,给你双倍退款,这无疑是天上掉馅饼。这类电话,很多人接到过,但会到网购平台跟商家再次核实的人却很少,骗子正是抓住了这部分人“贪小便宜”的心理。因此不管有人说你消费异常,还是资产被冻结,只要跟你索要验证码,十有八九就是骗局。官方平台是绝对不会用手机给消费者打电话,也不会用微信或者QQ沟通。有时候,即便是朋友来向你要验证码,也要警惕,有可能是对方的社交账号被盗了。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除了个人信息的泄露,现在还有新的高科技的金融诈骗,比如微信转发合成语音、电话提取合成声音、AI换脸视频通话等,诈骗手法早已通过各种形式组合包装,让人不知不觉落入骗局,可谓防不胜防。不过,不管骗术如何升级,市民只要牢记“不轻信”“保护个人隐私”,就可有效防范金融诈骗。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财富榜
   第00004版:最新闻
   第00005版:百姓事
   第00006版:远望角
   第00007版:金周刊
   第00008版:金周刊
“产品+服务”双轮驱动
瑞安农商银行1月理财产品继续认购
骗术升级,防骗意识更要升级
瑞安日报 金周刊 00008 骗术升级,防骗意识更要升级 2020-1-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