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战疫最美人”掠影
一名退伍军人的责任和担当
本报讯(记者 项依晴 通讯员 蔡晓)登记、征询、体检、填表、采血……2月3日,在完成一系列手续之后,施世剑挽起袖子开始输血,看着鲜红的血液从针管里缓缓流向血袋。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瑞安采血形势严峻。为缓解瑞城血液供给压力,瑞安市血站向志愿者发出血液需求短信。2月3日,来自滨海新区管委会地政拆迁科的施世剑收到短信后,决定出一份力。
“当天我在莘塍街道防疫卡点执勤,趁休息时间,跑到莘塍街道镇府路口的献血点献了300毫升血液。”施世剑告诉记者,自2018年起,他每年都会献血400毫升,并与血站保持密切联系。
施世剑是一位退役军人,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防疫期间,他不仅积极参加献血活动,还紧急支援一线卡点,成为最美的“抗疫”战士。
1月31日,施世剑提前结束假期投入防疫工作,从2月5日开始,他又奉命支援莘塍街道富民北路防疫卡点。据了解,该卡点是莘塍周边村居通往瑞祥新区和104国道的必经之路,人流和车流量不小。
“疫情就是命令,有令必行是军人的本色。”施世剑告诉记者,自己虽已脱下军装,但心中仍装着军人的使命感。每次值班,施世剑总是会比原本交接的时间提早30分钟到达卡点。排查车辆、登记信息、测量体温……他总是站在防疫最前沿。施世剑总对同事们说:“没事,不要和我争,我身体比你们强壮,我去!”
“在岗1分钟、尽职60秒,这是施世剑的常态!”施世剑的同事告诉记者,在执勤时,他严格按照规定检查过往行人、车辆,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对于有抵触情绪甚至“骂骂咧咧”的通行人员,施世剑总会递上一杯热茶,耐心安抚他们的情绪,讲解当前疫情的严重性。
卸下戎装志不改,抗击疫病建新功。截至目前,施世剑在富民北路交通卡点已累计排查过往车辆310多车次、检查人员550多人次。
一位“年轻妈妈”的“战疫”坚守和心愿
本报讯(记者 项依晴 通讯员 蔡晓)2月5日上午,接到记者电话时,尤调伟刚值完夜班,正准备休息一下,话筒里的声音透着丝丝疲惫。
尤调伟,1981年出生,是滨海新区发展规划科科长,也是一名具有丰富经验和扎实功底的高级工程师,平时经常深入工地一线,被同事戏称为“女汉子”“拼命三郎”。
“防御疫情,人人有责!在这个非常时期,组织让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一切听从指挥!”2月4日22时,尤调伟接到通知:零点之前必须到达滨海大道温州市区和瑞安交界的卡点一线,参与执勤检查。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接到通知后,尤调伟和家人作了简要说明,将刚断奶不久的小儿子留给家人,便马不停蹄地赶赴卡点。此次执勤时间为凌晨零点至早上6时,接下来每天都要执勤。
尤调伟说,执勤期间遇到个别市民有抵触情绪,不让检查人员碰触身份证,甚至排斥检查等,她们只能换位思考,耐心劝说。
隔断的是疫情,隔不断的是爱和温暖。2月5号凌晨,尤调伟值班时,拦下了一辆来自温州海城街道的车,车里一家三口,父母体温正常,小孩体温达38度并伴随着抽搐。
尤调伟了解到,这一家三口近期都宅在家,当机立断做了登记,放行让他们先行就医。1小时后,她致电医生,了解小孩体温上升是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需住院,暂时排除新冠状病毒引起的发烧,后期将密切联系反馈情况。于是,她这才将心头的一块石头放下。
“我们是双职工家庭,丈夫在中医院抗疫第一线。”尤调伟说,希望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尽快过去,与家人和孩子过上正常的生活。
三名“90后”的“战疫”小故事
本报讯(记者 项依晴)“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抢人罢……”日前,这段话在网络疯传,感动了无数人。我市滨海新区也有这样一群“90后”,日夜奋战在防控第一线。
1月29日,滨海新区管委会电话通知邱家鹏、张天瑞、贾超豪等3位“90后”职工,要求他们立刻结束休假,去塘下与滨海大道交界(省道228)处支援,检查过往车辆人员并登记相关信息。
“晚上22时许,单位派我们3个人立刻去塘下增援。”邱家鹏是三人中年龄最小的,进单位仅两年多。
“当时疫情正爆发,我是家里的独子,刚挂了电话,家人便紧张地问我是不是要出门。”张天瑞说,看着家人关切的神情,他只说是去单位值班,让家人放心。
“一天4轮班,全天必须24小时有人值守,不能松懈。”贾超豪说,第一天上班,从18时一直到次日零时才回家。短短6小时里,他们检查了近500辆车,并对车主和乘客进行常规体温测量,询问有无武汉接触史等问题。碰到没有正确佩戴口罩的,他们还提醒车主正确佩戴口罩。
2月1日中午,记者再次电话联系邱家鹏,他说正赶往塘下进行新一轮值班。当天,他们已检测了本地车501辆、外地车100辆,劝回2辆湖北牌照的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