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备役排长董邦春:
战疫一线的“铁面”和“柔情”
■记者 陈异俗 通讯员 杨小芬
自防疫战打响以来,塘下镇抗疫一线有一群人的身影显得特别忙碌。他们身穿迷彩服,胸口别着党徽,手戴红袖套,坚守在塘下防疫复工第一线36个日夜,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敬的防疫乐章。他们就是瑞安预备役四连战士。
该连一排排长董邦春是其中一员。自从走上疫情防控一线,他冲锋在前,值守、排查登记、为民解难……退役不褪色、勇当逆行者的军人本色在他身上再次得到了诠释。
“工作尽心、守职尽责、体恤战友,是个热心肠的人。”该预备役四连连长、塘下镇组织委员陈育强这样评价董邦春。
铁面:一丝不苟守好防护网
疫情发生后,作为里北垟村委会主任的董邦春迅速和其他村干部一道站在防控一线,守牢村级关口。
2月4日,董邦春与战友接到上级命令,执行预备役任务,参战抗疫,值守塘下重要路段。他花了一天时间,将村内各项防疫工作安排妥当,便前往第一个卡点——塘下三都路口,开始了以卡点为家、车为床的24小时值守工作。
测量体温、登记信息、询问出行情况……这是卡点工作的流程,看似简单,却极其重要,稍有不慎可能就会带来隐患,给全镇防疫工作带来极大的难度和风险。因此,董邦春在卡点值守时总是一丝不苟,不厌其烦地对每个过往人员多问几句,有时对方不耐烦,他也照做不变。
从三都路口、上金路口、广场路镇一中路口、陈岙村口(塘下与温州龙湾交界),再到场桥县际卡点,无论是陌生人还是熟人,董邦春总是一视同仁。有人说他“不懂变通”,他只是一笑而过。
2月19日,全市重要路口卡点撤离,董邦春与战友转移阵地,进驻塘下三运公司客运卡点接送返工的新塘下人。比起重点路段卡点,这里的工作程序更繁杂,除了测量体温、登记信息、查看健康码,还要确保每位新塘下人被安全接走。
“有一位拼车散客没有企业对接,没人来接”“这两位员工所在的企业今晚没法来接人”……在客运站,“散客”员工的情况时有发生,董邦春延续了在重点路段卡点时的“古板”——不放行或送隔离点。由于他干事严谨,甚至有少数人会打12345热线或报警投诉。对此,董邦春说,上级给了他们这个任务,他们就要对塘下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负责,“责任在身,必须严谨”。
在客运站的20天时间里,他们接待了150辆包车、2904名新塘下人。
柔情:体恤战友热心服务
董邦春看上去严谨、铁面无私,内心却有百般柔情。
2月26日3时许,预备役战士接待完一批包车员工,横七竖八地躺在候车厅长椅上酣睡。清晨6时许,一辆载着20多名新塘下人的车子抵达客运站。靠在客运点门口长桌上休息的董邦春发现车辆进站后,迅速起身对准备吹哨的保安说:“不要叫醒兄弟们,让他们多休息一会,我一个人能应付。”
随即,他整理了下迷彩服,快步跑向大巴车,有序引导新塘下人隔空下车,依次给他们消毒、量体温、查健康码、校对身份,再将他们安全交到企业负责人……整个流程用了一个半小时,当战友们醒来时,董邦春已经独自连续接待完2辆大巴。
“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排长除了照顾我们,还尽心尽力帮助每一位有需要的人。”一位“95后”战士告诉记者,凌晨1时左右,董邦春与战友冒雨开车将一位生病的新居民从医院接回住处,还有一次,4名新塘下人与企业负责人交接不畅,无法及时被接走,董邦春安排车辆送他们回住处。
此外,董邦春还帮联系不上企业并且愿意留在塘下的新塘下人找到新“东家”,为没有支付宝、无法提供健康码的务工者安装软件、申请健康码,给等待企业负责人接站的员工送去泡面……他说,疫情期间,新居民到塘下复工不容易,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才对得起这身迷彩服。
3月11日下午,董邦春与战友们在塘下三运公司客运点接完最后一批包车返岗的新塘下人,结束了任务,回到了村里,与村民一起继续开展防疫复工工作。
“能全身心参与疫情防控战,要感谢一直理解、支持和帮忙照顾家庭的妻子。”在接受采访的最后,董邦春告诉记者,从除夕夜去村里值班开始到预备役工作快结束时,他与妻子女儿只是匆匆见上一面,连过年都没陪着她们,心里甚是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