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货币思想集大成者周行己
■俞光
自宋朝建立以来,两浙路一直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特别是南宋时期定都临安,这里又成为商贾云集、财富最集中的地区,其繁荣景象不仅史无前例,在全国也是前所未有。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商业的空前繁荣,孕育了与以往有所不同的经济思想,浙东事功学派堪称其代表,周行己则为这一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反对发行
不足值的当十大钱
北宋徽宗时期,蔡京当权,由于朝廷的奢侈、兵费的增加,财政出现困难,朝廷发行不足值的当十大钱,引起了货币的混乱。周行己在《上皇帝书》中指出:“然而当十必至于当三,然后可平。”当十大钱的含铜量只相当于当三小钱的含铜量,由于私铸的存在,流通的结果,当十大钱也就只值当三小钱。说明在私铸钱币存在的情况下,金属货币的名义价值如高于其金属内容的实际价值,必然不能维持,最终会在流通中自动地趋于与其真实价值相等。
他认为,发行不足值的当十大钱势必产生许多恶果。一是引起物价上涨,而且物价上涨的幅度比通货膨胀的幅度更大,“钱之利一倍,物之贵两倍” 。 二是引起私铸,进一步推动物价上涨,“自行法以来,官铸几何?私铸几何?官铸虽罢,私铸不已也。私铸不已,则物价益贵” 。 三是使百姓蒙受损失,“自十而为五(指当十大钱的含铜量只相当于五小钱),民之所有十去其半矣;自五而为三,民之所有十去其七矣” 。 四是朝廷最终也将自食其果,因为朝廷所需的“供奉之物,器用之具,凡欲所得者,必以钱贸易而后可” 。 如果“出于民者(指商品)常重,出于官者(指货币)常轻,则国用其能不屈乎?”
他提出的解决办法是:“官出进纳诰敕与度牒、紫衣、师号、见钱、公据六等,以收京师、五路当十……改为当三,通于天下。” 就是将进纳诰敕、度牒这些当时公认的有价凭证出卖,来回收当十大钱。这样,“国家无所费,而坐收数百万缗之用,其利一也。公私无所损而物价可平,其利二也。盗铸不作而刑禁可息,其利三也” 。他主张足值货币流通, 从当时情况来看,如能实施是可以收到相当效果的。
最早提出
纸币发行准备金理论
北宋时,因对西夏用兵,财政支出以及防止铜钱外流等原因,在边境陕西、河北、河东等地行使铁钱,禁止铜钱流通。周行己在《上皇帝书》中还指出:“铁钱脚重,转徙道路,不便于往来,一也。拘于三路(指陕西、河北、河东)而不可通于天下,不便于商贾,二也。”
针对上述问题,他主张改善和推行纸币。他建议:“欲各于逐路转运司,置交子(纸币),如川法。约所出之数,桩钱以给,使便于往来。” 即在上述地区按四川的办法发行纸币,并且准备金要充足,以便随时收兑。“朝廷岁给逐路籴买之数,悉出见钱公据,许于京师或其余铜钱路分就请,以便商贾” ,“今以所收大钱,桩留诸路,若京师以称之,则交钞为有实,而可信于人,可行于天下”。他还提出,上述地区的准备金为不在当地流通的铜钱,并在其他各路设置铜钱准备金来保证交子的兑换。借交子的流通以补救铁钱携带不便和流通地区有限制的缺点,从而间接地巩固铁钱的购买力。这使交子在陕西、河北、河东等地充当货币符号,而在外路主要作为汇票行使。
特别要指出的是,他最早从理论上对纸币发行准备金问题进行探讨。周行己认为:“是以岁出交子公据,常以二分为实,可为三分之用。” 就是说,发行“三分”的交子,只需有“二分”的准备金。因为“水火之失,盗贼之虞,往来之积,常居其一” 。 这些意外变故,会减少交子的实际持有量。用“往来之积”来解释非十足准备金问题是抓住要害的,一个生活于12世纪的人,能够有此理论认识,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丰富货币轻重理论
他对我国古代货币思想最为薄弱的价值论进行了理论探索,充实和丰富了我国古代货币思想的轻重理论,并使之与科学价值论更接近了一些。他所言“钱本无重轻,而物(商品)为之重轻” ,钱、物“相为等而轻重均” 的说法,是接触到了货币价值论的一个值得注意的论点。他运用传统货币思想中的“虚实”概念分析问题,认为“物为实”,“钱为虚”,也为我国古代货币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他还将“称提”概念(借助兑现保持纸币名义价值与它所代表的真实价值相符)用于分析纸币问题,他在论述“交子”问题时说:“今以所收大钱,桩留诸路,若京师以称之。” 他还主张改善和推行茶、盐钞引、公据等信用凭证和证券,对茶盐、吏役、转输等都提出了改进意见。
总之,他对铜钱、铁钱和纸币等方面的分析,以及他所建议的解决当时货币问题的一些具体办法,都是比较有意义的。他的货币思想可贵之处在于接触问题较多而又比较明确。他的货币思想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赵靖主编的《中国经济思想通史》认为,“周行己是北宋时期货币思想的集大成人物”,“其涉及问题的广度及理解认识的深度,在北宋时期都是首屈一指的”。重视实用之学是周行己学术思想的显著特点。
实开永嘉学派之先
周行己(1067—1125),字恭叔,人称浮沚先生,瑞安芳山周湾(今属湖岭镇)人。他原居瑞安县城周正议巷(今所坦街),14岁随家迁温州。元丰六年(1083)补太学诸生,先后从学于著名学者陆佃、龚原、吕大临、程颐,成为程门著名弟子,为永嘉元丰九先生之一。元佑六年(1091)进士。曾任温州、齐州州学教授。大观三年(1109),因程颐被弹劾受到牵连而罢官。他回温州创浮沚书院,招收生徒讲学。政和七年(1117)后,先后任乐清县令、秘书省正字、河南原武县令等职。著有《浮沚集》十六卷、《后集》三卷、《易讲义》《礼记讲义》等。
他是永嘉学派的开山鼻祖之一。他在任温州学教授、浮沚书院讲席、乐清县令期间,率先将张载的关学、程颐的洛伊之学引入温州,成为将理学传入浙江最早的学者(关学、洛伊之学为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还培育了吴表臣、郑伯熊等一批优秀弟子。
所以,宋人陈振孙在《直斋书录题解》中说他是“永嘉学问所从出也”。明末清初学者黄宗羲、全祖望指出:“吾浙学之盛,实始于此。”清人永瑢等在《四库全书总目》中认为,“行己早从伊川程子游,传其诸论,实开永嘉学派之先。”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云:“永嘉诸子重视实用之学的风气,实由周行己开其先河。”世人将其列为永嘉元丰九先生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