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环境整治到美丽城镇建设
我市小城镇“向美而生”
■记者 苏梦璐
日前,全省优秀县域美丽城镇建设行动方案名单出炉,我市榜上有名。
《瑞安市美丽城镇建设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围绕“功能便民环境美、共享乐民生活美、兴业富民产业美、魅力亲民人文美、善治为民治理美”五美总目标,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人文景观特色及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制定具体任务,提出近期建设行动计划,为推进全市美丽城镇建设作出统筹安排。
作为一项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工程,美丽城镇建设一提出就受到各方关注。在美丽城镇建设方面,我市要补足哪些短板?突破口在哪里?行动工作计划是怎样的?日前,记者采访了我市美丽城镇建设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与《方案》编制单位工作人员,为大家解读其中的要点。
问:与前三年我市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相比,美丽城镇建设侧重点与不同点在哪里?
答:如果说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是1.0版本,那么美丽城镇建设就是2.0版本,但美丽城镇建设并非简单的升级,而是一次质的飞跃,核心是生活品质的提升,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打个比方,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侧重点停留在区域环境整治这些“面”上,比如立面改造、道路“白”改“黑”等,而美丽城镇建设的着眼点,已经从消除“脏乱差”,变成了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现代化建设。它的内容,已经从“面”上的改造,上升到对城镇的设施、服务、产业、品质、治理五大方面“质”的升华,要让小城镇内外兼修、内外皆美。
问:我市计划如何推进美丽城镇建设工作?
答:《方案》与“山海画廊、文韵商邦”瑞安地方特色契合,以“山海融合、至美都市”为主题,以凸显“全面融入温州都市核心区,展现大美山海画卷”为愿景,全力建设美丽瑞安、实力瑞安和幸福瑞安。
具体步骤为:计划至2020年底培育塘下、曹村创建省级美丽城镇样板;计划2021年培育马屿、平阳坑、北麂创建省级美丽城镇样板;计划2022年培育陶山、桐浦、林川、高楼创建省级美丽城镇样板,其他乡镇(街道)达到以“十个一”为标志的美丽城镇基本要求。计划至2035年底我市全面建成高质量美丽城镇。
问:从《方案》条目来看,有81条详细的工作要求和具体内容,这些内容来源有现实依据吗?美丽城镇建设的基础是什么?
答:在编制《方案》前,工作人员通过现场发放调查问卷、线上投票等方式,多方面收集关于美丽城镇建设的民生意向,基于这个基础,《方案》紧紧围绕生态文明、以人民为中心和城乡融合的发展理念,先梳理清楚每个城镇的定位,上报“一县(市)一计划”,然后再转化成可实施、可操作的“一镇一方案”。
比如曹村镇立足山水生态、历史人文基底,打造文化、耕读、旅游、生态、宜居的文旅特色型曹村;塘下镇则以“文韵商邦 智造塘下”为目标定位,计划打造“人产城”融合的科创智造特色的美丽城镇样板。
关于美丽城镇建设,《方案》提到了“十个一”标志性基本要求:一条快速便捷的对外交通通道、一条串珠成链的美丽生态绿道、一张健全的雨污分流收集处理网、一张完善的垃圾分类收集处置网、一个功能复合的商贸场所、一个开放共享的文体场所、一个优质均衡的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体系、一个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体系、一个现代化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一个高品质的镇村生活圈体系。这“十个一”是创建美丽城镇的基本要求,换句话说,美丽城镇示范样板创建必须基于这“十个一”的基础之上。
问:《方案》中提到美丽城镇需要具备“五美”:环境美、生活美、人文美、治理美、产业美,涉及面非常广,能具体说明下该如何用5大行动全面提升美丽城镇品质吗?
答:此次《方案》明确,高水平推进美丽城镇建设将实施设施、服务、产业、品质、治理等五大提升行动,实现功能便民环境美、共享乐民生活美、兴业富民产业美、魅力亲民人文美、善治为民治理美。
设施提升方面,将加快构建高速公路及普通国省道立体交通网络,实现市区到中心镇1小时、中心镇半小时内通达最近高速公路互通口的目标;加快建设“八纵六横”国省道干线公路骨架网,大力推进国省道“提标、提速、提质”;加快建设改造“四好农村路”和美丽公路。同时,提升城镇信息网络,提高5G网络城镇覆盖率;加强城镇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推广智慧广电建设等。
服务提升方面,将提升住房建设、商贸服务、文体设施建设等功能,依托地方特色优势,打造体育服务综合体、文化创意街区、民俗文化村等;全面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推进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实现基本医疗服务能力达标升级。
产业提升方面,将整治提升“低散乱”,提升产业发展平台,培育发展新型产业,因地制宜培育多元融合主体,发展多类型融合业态,推动镇村联动发展。
品质提升方面,将彰显地域人文特色,保护古遗址,整顿老街区,修缮老建筑,改造老厂房,利用一批传统村落,培育一批乡土工匠;保护小城镇空间格局、传统风貌、街巷系统和空间尺度,塑造具有传统风韵、人文风采、时代风尚的特色风貌;促进空间重构、产业重整、环境重生,全面提升人居环境品质。
治理提升方面,将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以环境卫生、城镇秩序、乡容镇貌管控为重点,不断提升公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以党建为引领推动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发展,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