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恩师蒋乐荆
■潘丽丽
今年开春以来,太多的猝不及防,让人叹息生命无常。5月29日晚,惊闻恩师蒋乐荆先生仙逝,顿觉黯然神伤。想起去年底的聚会,在他家中拍的合影,竟成为最后的诀别留念。
次日上午,和老公一起去他家吊唁。踏上熟悉的楼梯,看到先生安详熟睡的脸庞,不禁泪如泉涌。想不到蒋老师就这样匆匆走了,再也听不到那声如洪钟的话音和爽朗的笑声,听不到他对一生热爱的音乐侃侃而谈的教诲了……
蒋老师是我的恩师,声乐道路上第一位领路人。先生从小痴迷音乐,瑞中求学期间,是学校的文艺活跃分子,曾在学校方言歌剧表演中一鸣惊人。尔后在各种艺术表演中崭露头角,名扬瑞安,于是萌生走音乐之路的决心。他大量阅读音乐书籍,每周六步行10公里,跟当时位于飞云南岸郑楼的师范学校戴巧云老师学弹琴,风雨无阻坚持了一年多。报考音乐学院时顺利通过初试、复试,最后却失之交臂。因家庭原因又不能复考,只能抱撼进入上海师大中文系就读。
或许是命运眷顾,他就读的上海师大与上海音乐学院仅一墙之隔。于是,他总是抽空去音乐学院听课、学艺,得到音乐专业“业余的正规学习”,他的唱歌天赋受到专家青睐,曾经参加由马革顺大师担任指挥的大学生合唱团,担任领唱。多年熏陶学习,积累了丰富的声乐演唱和教学经验。
我们相识于上世纪70年代末。记得当时我刚从浙江生产建设兵团回瑞不久,喜欢唱歌但苦于找不到老师。后来,跟着小城一群声乐爱好者慕名找到蒋老师。迈进蒋老师家的大门,就是一个栽着两排冬青树的小院,它成了我们心目中的音乐圣地,最喜欢的乐园。
一群零声乐基础的毛头小子、姑娘,每天集中在他家的厢房、院子中,伴着蒋老师弹起的风琴声,跟着他伊伊阿阿地练发声,练气息,练唱歌,欢笑打闹。蒋老师会根据我们的声音特点,帮我们选曲,纠正我们的发声错误,不厌其烦地指导,肯定我们的点滴进步。他还会一遍遍为我们声情并茂地示唱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指导我们怎样在寥寥四句歌词中,以声音和情感来表演一个坠入爱河、伶俐而羞涩的农村姑娘形象,以歌中衬词展示浓郁的四川乡土特色,听得我们如痴如醉。光阴流逝,蒋老师乐呵呵儒雅的身影,激情澎湃的歌声,陪伴着师母笑靥如花的神情,定格为我青春时代最美好的画面。
记得我第一次在县总工会登台演唱时,他是最用心聆听的观众。下台后,热情肯定之余,还认真分析不足之处。听到观众的掌声,他比我还兴奋。蒋老师曾经带着我们这支业余歌唱队,在文化馆排练《长征》合唱组曲,那个停电的夜晚,蒋老师挥动双手,指挥我们秉烛高歌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
当年我们年少不懂事,整天在他家欢闹唱歌,占用了他大量业余时间,老是不以为然。事过多年后,回忆那段岁月,蒋老师在音乐上对我们不取分文的认真教学,付出了多大的耐心、热忱,师恩难忘,无以为报。
从此以后,持续多年,蒋老师用他的执着和热情,为瑞安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音乐人才。他输送的学生除四川音乐学院外,遍布全国各大音乐院校。他精心培育的小女蒋虬,获得国际威尔第艺术家大赛独唱第一名,实现了他当年未实现的梦想。他用一生践行了自己的座右铭:只要服务他人,就会感到自己是个有用的人。
他连续获得瑞安市委宣传部颁发的“人梯奖”“耕耘奖”“瑞安市文艺事业突出贡献奖”的殊荣,当之无愧。默默耕耘,汇涓成流,他一生热爱音乐,享受音乐,甘做人梯,提携后辈,为家乡音乐事业默默付出和奉献几十年,也在众多音乐爱好者心中树起一座德艺双馨的丰碑。
总觉得来日方长,我们还能有很多机会再去看看您,让您再听听我们唱歌,想不到一转身即是阴阳相隔,真是后悔莫及。敬爱的蒋老师,一路走好!天堂里将有音乐和鲜花永远陪伴着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