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声斋:革命何惧抛头颅
余声斋(1891—1930),原名成赞,瑞安湖岭潮基上街村人,出身医家,从小怀有报国之志。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受革命思潮影响,自发组织农民进行减租减息斗争。1928年加入共产党,在当地组织农会,建立农民武装,任赤卫队队长,与反动派作坚决斗争,成为湖岭农民武装杰出领导人。1930年7月,在战斗中为掩护战友撤退,壮烈牺牲。
投身革命
1930年7月22日,这一天,空气显得特别沉闷,瑞安城上空,乌云低垂,压得路人似乎有点喘不过气来。南门城下,有不少群众正向城头指指点点,在观望什么,原来上面悬挂着一颗血肉模糊的人头。
“这人是谁呀,死得真惨!”“听说是位共产党,在湖岭潮基那边被打死的。”“把人头割下挂这里,真是太残忍了!”围观的群众议论纷纷,无不表露出内心的不满与愤怒。
这位被国民党反动派残杀,并悬首示众的共产党人,就是瑞安北区农民赤卫队队长余声斋烈士。
余声斋痛恨列强称中国人为“东亚病夫”,为强身壮体,曾跟一位著名的拳师习武,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后来继承父业,在潮基上街村开设药铺,常为乡亲们把脉诊病,在地方上享有良好的声誉。
他同情农民的疾苦,嫉恶如仇,富有正义感,对当局的腐败统治和社会的不公深恶痛绝。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瑞安各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工农运动,受革命思潮影响,余声斋也积极投身其中,在潮基带头组织农民进行减租减息斗争。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瑞安党组织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农村。湖岭地处偏远山区,四周群山环绕,反动势力相对薄弱,有利于革命工作开展。余声斋与林去病、金缄三、陈卓如等共产党人频繁接触后,开始接受党的教育,走上了革命道路。1928年,经林去病、金缄三介绍,余声斋加入了共产党,并接受在湖岭发展党组织,创建农会,开展农民武装斗争的任务,成为瑞安北区地下党的一名杰出领导人。
余声斋把自家楼房作为党组织的联络站,首先吸收当地农运骨干余成同、余成芹、余汝福、余成香等人入党,组建了潮基上街村党支部。然后,他又带领大家分头行动,走村串户,广泛宣传革命道理,到附近各村发展新党员。经过不懈努力,分别在路头、陶溪、下街等村建立了党支部,使潮基全乡的党员发展到60余人。有了党组织这个坚强的战斗堡垒,就为下一步在湖岭建立农民协会(无田会),组织农民武装赤卫队,开展土地革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武装抗敌
1929年的一个夜晚,余声斋家里来了一拨不速之客,为首的就是瑞安农民武装创始人陈卓如。此外,还有雷高升、李振声等人。原来,他们都是受中共瑞安县委指派,赶来帮助余声斋发展北区农民武装的。大家热情握手之后,分别入座。余声斋高兴地说:“我们这几天正在筹建赤卫队,就缺内行人来指导,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你们来得正是时候啊!”
余声斋在潮基一带本来就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加上有陈卓如等人的协助,农民赤卫队很快就组建而成。由余声斋担任政委兼队长,并提出“耕者有其田”“穷人跟我来”等口号。考虑到队伍初创,经费缺乏,余声斋毅然变卖了家产,解决了燃眉之急。
这一年,湖岭一带正遭受旱涝虫灾,粮食歉收,农民生活窘迫,交不起租税的佃户,眼看就要走投无路了。他们见余声斋带领“无田会”的赤卫队,劫富济贫,为穷人撑腰,都纷纷要求加入。这就好比干柴被火种点上,革命烽火很快在山区湖岭燃起,农民武装队伍不断壮大。
农民赤卫队惩办了几个恶霸地主,逼他们交出钱财,接济贫苦农民,还处决了其中一个顽抗到底的家伙。一次,赤卫队抓获了两个作恶多端的反动分子,为了扩大宣传影响,余声斋与陈卓如商议后,决定召开群众公审大会,由余声斋当众宣布他们的罪行,然后就地执行枪决。这次惩恶行动,人心大快,群众奔走相告,都夸赤卫队为民除害了不起。而地主老财却丧魂落魄,惶惶不可终日,再也不敢作威作福,向佃农催租逼债,动不动就拿“起田”不让耕种相威胁了。
在余声斋的带领下,湖岭山区的农民运动如火如荼、蓬勃发展。但敌人是不会甘心失败的,他们污蔑农民赤卫队是“土匪”,对余声斋这个“匪首”更是恨之入骨。
1930年2月,大批反动军警在地主民团武装的配合下,开始对湖岭山区实行“清乡”。他们将余声斋的住家洗劫一空,甚至连余家的亲戚朋友都不放过。望着满目疮痍、一片狼籍的家,妻子哭着对余声斋说:“你就别干了吧,再干下去,会家破人亡,会被他们杀头的!”余声斋却坚定不移地说:“我是共产党员,头可断、血可流!革命危急关头,怎么能够退缩呢?”
等到敌人一走,他又立即召集赤卫队员秘密开会,分析当时的形势和应敌策略,鼓励大家坚定信心,要与反动派斗争到底。随后,他率领200余人的赤卫队,利用山区有利地形,与敌人针锋相对,开展了反清乡斗争。
敌人很快追踪而来。由于他们在赤卫队内部安插了密探,使余声斋等人的行踪被其掌控,经常受到袭击,许多队员的家庭被查抄。面对强敌追剿,余声斋机智沉着,依靠群众的暗中监视,终于查出内奸,将其处决。经过一场血战之后,赤卫队突围而出,脱离了险境。
敌人抓不到余声斋,就放火烧毁了他和赤卫队员的家。还强令当地村民,每户出一人丁,跟随他们去追剿赤卫队。望着浓烟滚滚,被大火吞噬的房屋,战士们愤怒极了,都想冲过去与敌人拼个你死我活。余声斋冷静地劝说大家不要冲动,一边严密监视敌人的动向,一边悄悄地把队伍带到潮基周边的山头埋伏起来。
等一批敌军进了潮基街,余声斋见时机已到,大吼一声:“同志们,冲啊!”埋伏在山上的赤卫队战士,立刻一跃而起,犹如猛虎下山,奋不顾身地扑向敌人。一时间,喊杀声震天动地,敌人猝不及防,被打得溃不成军,落荒而逃。赤卫队当场击毙敌军的头子林佩勋,打死35人,打伤多人,还俘虏了10余人。这一仗干得真漂亮!狠狠地打击了反动派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赤卫队员的革命士气。
事隔不久,余声斋接到上级要他率部驰援陶山的命令。他带着70余名赤卫队员,连夜徒步赶到目的地,配合陶山农民赤卫队袭击了驻守在桐浦的国民党保护队。余声斋奋勇当先,冲进保护队,活捉了敌队长余咸青,并缴获全部枪支弹药。这一场战斗的胜利,加强了北区湖岭、陶山两支农民武装的联合,进一步壮大了农民赤卫队的声威。
当年5月,为了配合浙南特委和红十三军攻打平阳县城,余声斋率北区赤卫队在光照寺集合,召开动员大会。24日清晨,他率部200余人,从高楼南山出发,直扑平阳县城。上午9时许,队伍发起总攻,赤卫队员舍生忘死,奋勇争先,与敌人展开肉搏战,有不少同志倒在了敌人的枪口之下。
攻打平阳的战斗失利后,敌人进行了疯狂反扑。农民武装力量暴露后,对我方极为不利,国民党浙保四团一直呆在湖岭,到处搜寻红军和赤卫队。为了保存实力,以利再战,余声斋把队伍转移到咸芳的周垟。这时,黄锦贤带着一批赤卫队员赶过来会合。考虑到敌人很可能会闻听到风声,余声斋觉得咸芳也不宜久留,就把队伍拉到了瑶庄的娄山。
这时,赤卫队内部经费发生严重困难。余声斋派人向上瑶的地主马德贵派款,想不到这个恶霸非但不给钱 ,反而把派去的人给杀了。余声斋怒不可遏,率队伍赶到上瑶,严惩马德贵,发现他已逃跑,于是就抄没他的家财,还放火烧了他的宅院。随后,他将队伍转移到了横溪殿。不料,马德贵勾结民团头子张岩林,率领众多团勇将赤卫队团团包围。余声斋临危不惧,带着赤卫队且战且退,把民团给引了过来。他在徐岙布阵设伏,将民团人马截为两股,然后再各个击破,使马德贵与张岩林大败而逃。这一仗,共击毙团勇9名,俘虏8名,显示出了余声斋的智勇,也为赤卫队消除了后顾之忧。
壮烈牺牲
1930年7月16日,浙南特委和红十三军决定在瑞安陶山举行反对军阀战争和拥护苏维埃示威大会。余声斋奉命率赤卫队参加保卫工作。这次大会规模空前,共有1万余人参加。担任值勤警戒任务的瑞安北区赤卫队和永嘉“会昌队”,总共有900余人,岗哨一直放到距会场3里外的金丝桥。
大会期间,忽报平阳方向敌兵已至马屿,瑞安城内的军警也开拔到了澄头。余声斋当即率队准备据守沙门山,不料,温州方向的来敌绕道湖岭,已提前占据了那里的山头。情况紧急,红十三军和赤卫队集中优势兵力,联合向山头发起猛攻,打死敌军一个排长和十多名士兵,终于攻下山头,使敌军望风而逃。
不过,这一仗打下来,也使余声斋的赤卫军被敌人紧紧盯上,形势岌岌可危。余声斋只好把队伍化整为零,时聚时散,游走隐蔽在龙井寺、田龙寺和乌栋等地,继续与敌人周旋打游击。
7月22日,余声斋带领200余名赤卫队员,在潮基的龙井寺秘密集合,由于叛徒白锡尧的告密,遭到国民党重兵包围。面对险境,余声斋果断命令唐安生和陈贤赞两人,带队伍先行从后山撤退,自己则与另一批同志留下来阻击掩护。
敌人很快就蜂拥而来,子弹在头顶横飞,余声斋一边沉着还击,一边慢慢后退。不料,被一颗子弹射中大腿,鲜血直流。他身边的队员诸克良和朱作宝见状,焦急地说:“队长,你受伤了,让我们来背你吧!”余声斋咬紧牙关,摆了摆手说:“别管我,你们快撤……”话未说完,又一颗子弹射中他的胸膛,鲜血染红了大地。临死前,余声斋还紧紧握着手中的枪,双目圆睁,怒视着前面的敌人,表现了共产党员誓死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慨。
敌人见共产党的“匪首”被击毙,急着要去请功报赏,竟残忍地将余声斋的头颅割下,用枪挑着送至县城,悬挂在瑞安城南门城头上示众。国民党反动派企图以此来恫吓、威胁人民群众,结果反而激起更多人的愤怒与反抗。
革命何惧抛头颅,余声斋烈士虽然倒下去了,但千万个余声斋却站了起来。在湖岭山区,我党领导的农民武装斗争仍在继续,不管前方的道路有多艰险,英勇不屈的瑞安人民,将前仆后继,奋战到底,直至取得最后胜利。
(本版图片由余宗建先生提供)